00104202413904.gif

image.png

《开成石经》因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而得名,又称唐石经,是国宝级文物。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开成二年完成。

《开成石经》共刻在114座碑石上。均两面刻字,总计228面。每石2米多高,面宽0.8米左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上置碑额,通高约3米。1949年以前“碑林管理会”将碑石去额平列,成现存的形状。

开成石经.jpg

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约刻37行,每行刻10字,均自右至左,从上而下,先表后里雕刻碑文。每一经篇的标题为隶书,经文为正书,刻字端正清晰,按经篇次序一气衔接,卷首篇题俱在其中,一石衔接一石,故不易凌乱,可见当年刻石是颇费一番构思的。

《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及《孝经》、《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典,共计160卷,65万多字,被誉为最重、最大的一部图书,具有“石质图书馆”之称。它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石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在清代又补刻《孟子》共17面3万余字,现也陈列于碑林博物馆,合称《十三经》。

增刻《孟子》石经

1555年陕西发生大地震,有部分石经遭到破坏,后进行了补刻,清代又增刻了《孟子》9石。

当时主持增刻《孟子》石经的人,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担任陕西巡抚的贾汉复。贾汉复为清朝一代贤臣,他到陕西后做了许多与民有利的好事:修龙首渠、修褒斜栈道、免除宜川、延安、邠州、白土关等贫困地区的部分钱粮、弹劾庸吏等,他还十分重视文化,除过补刻《孟子》石经外,还组织宿儒重修《陕西通志》,以及重修关中书院,在书院建设上,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并经常在书院讲学,可谓功莫大焉。

《开成石经》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和《石台孝经》一起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每当人们看到这些刻满经书的碑石,在感慨之余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古人为什么不惜花费巨大的代价将这么多的文字刻于石头之上呢?

我们知道,上面所说的12部经书都是古代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在印刷术不发达的唐代,阅读经书主要靠传抄,很多人只能用传抄的方式来记录这些名著,很容易造成各种混乱和大量笔误,也影响了朝廷进行科举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于是朝廷便兴师动众地做了刊刻石经这样一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其目的就是是为了保证经典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为了有一个标准的经书版本。公元830年,唐文宗接受国子监郑覃的建议,由艾居晦、陈介等用楷书分写,花费大约七年时间,刊刻完成《开成石经》,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当然,将儒家经典镌刻在石头之上以利学习与流传并非起始于《开成石经》,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刊刻儒家经典的举措共有7次,即东汉的《熹平石经》、魏的《正始石经》、唐的《开成石经》及后蜀的《广政石经》、北宋的《真平石经》、南宋的《绍兴石经》和清的《乾隆石经》。由于自然和战争的损坏,这7座刻经除了清代《乾隆石经》因刊刻较晚还完好地保存在北京国子监旧址外,唯有唐代的《开成石经》依然齐备地林立在西安碑林。

作为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财富,《开成石经》能够完整地保存到今天,凝聚了历代仁人志士的精诚奉献和不懈努力。仅明代嘉靖年间的大地震,就有40多块碑石倒塌、断裂,其余末断的也是伤痕累累,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财富,当时的西安学府专门组织人力,将震倒的碑石扶立而起,断裂的碑石补缀上去,残缺的文字则补刻小石,另立碑旁,就这样,一块碑一块碑地修整,一个字一个字地补刻,终于使《开成石经》这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历经千年沧桑而成为西安碑林在历史与文化方面最为厚重的精华。

不知道十三经,怎么好意思出门

十三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这些13部著作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周易》,十三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最初为占卜之书,后世对其不断的阐述说明,逐渐演变成一部无所不包的哲理性典籍。

《尚书》是中国历史典籍中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主要内容为夏商周三代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

《诗经》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160篇,大部分是民歌;雅,105篇,多为贵族文人所作的正乐;颂,40篇,是王侯祭祀宗庙时用的午乐。

《周礼》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

《仪礼》以“士”的日常礼仪为主,反映了古代贵族生活中吉礼、凶礼、宾礼、嘉礼四个方面的各种礼仪规范。

《礼记》是对《仪礼》的补充。

《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编年史的初祖,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3年中,周朝和各诸侯之间的大事。

《春秋-公羊传》不讲历史,而是对《春秋》所记史实进行褒贬评论。

《春秋-榖梁传》也是一部对《春秋》所述史实进行评价的著作。

《论语》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典籍。

《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主张的核心是“仁政”。

《孝经》儒家伦理思想,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

《尔雅》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做出解释。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