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相扑陶俑浮雕砖.png

— 相扑陶俑浮雕砖 

∣金代(1115年-1234年)∣

∣1986年出土于陕西省渭南市∣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两件陶相扑俑砖一块高29厘米,宽12.5厘米,一块高31厘米,宽14.2厘米。浮雕砖上的两位力士形象,身材魁梧,肌肉发达,浑身充满活力。他们都赤裸着上身,双拳紧握,怒目圆睁、双唇紧闭,鼻翼似在煽动,好像正等待投入一场角逐,形象栩栩如生。

相扑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的西周时期,当时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活动,汉代称为“角抵”,类似于今天的摔跤。唐代发展成为一种体育竞技,始称“相扑”。到北宋时期,相扑运动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据《日本书纪》记载,相扑是奈良时代(710年—794年,中国唐朝时期)由我国传入日本的,后被日本发扬光大,成为其国技。这两件金代相扑俑浮雕砖,反映了我国古代相扑的真实形象。

《日本书纪》是日本留传至今最早的正史,日本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全书用汉字写成,采用编年体,共三十卷。多半借用中国典籍上之文字,拿来描述上代所传承之传说。另有系谱一卷,如今已亡佚。

相扑运动起源于中国还是日本?

中国和日本两国在历史上都有相扑。从一些出土文物看,中国秦汉时期的角抵形象同日本现在流行的相扑很相似。现代,相扑一直被认为是日本的国技,其实,我国古代有类似于相扑的“角抵”。

殷周时期,角抵是军事训练的一个项目。周天子在挑选出征的武士时,被选者要脱 衣扎腰, 裸露臂腿,进行徒手的角力比赛。战国时期,角力在军队习练的基础上,发展成一种表演性的竞赛, 秦国更正式定名“角抵”,主要作为观赏项目。

早在西汉初年,冀州(今河北)一带流行着一种民间游戏:人们戴着有角的面具互相比武、斗力。这种既是竞技又是表演的活动,被称为“角抵”,又名“蚩尤戏”。 司马迁在《史记·黄帝本记》中曾记载:“蚩尤氏头有角,与黄帝头,以角抵人,今冀州为蚩尤戏。”将“角抵”与黄帝战蚩尤的传说联系起来,这就更说明它的漫长历史。 

隋唐时期,角抵、相扑游戏已经是盛及朝野。唐代帝王也喜欢欣赏角抵,唐穆宗每三日即要不停地观看角抵百 戏。晚唐时,宫中更设有“相扑朋(摔跤队)”以供召唤表演。由于当时不少人自幼习相扑,使其逐 渐走向专业化。唐代民间亦流行相扑,现代日本相扑“裸袒相搏”的特色,正与唐代相扑一脉相传。

《旧唐书·敬宗本纪》引《续文献通考·百戏散乐》中有记载:“角力戏,壮力裸袒相搏而角胜负。每群戏毕,左右军擂大鼓而引之。”

到宋代,“角抵”一词才专指摔跤一类活动。宋代相扑又名“争交”:“角抵者,相扑之异名也,又谓之争交” ,当时相扑是宋朝最流行的大众体育运动之一,不但城市中有日常性的相扑商业表演,还出现了全国性的相扑竞技大赛。汴京、杭州等城市的瓦舍勾栏,每天都有艺人表演相扑节目,并向观众收取门票。宋代《东京梦华录》及《梦粱录》载:宋代宫廷御用之相扑手,乃御前卫队左右军士,名为“内等子”。市井职业相扑手,则皆有名号。胜者受赏物品有: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钞票)、马匹等;“须择诸道州郡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梦粱录》中有记载杭州最有名的相扑高手名单,比如“周急快”、“董急快”、“王急快”、“赛关索”、“赤毛朱超”、“周忙憧”、“郑伯大”、“铁稍工”、 “铁稍工”、“韩通住”、“杨长脚”等等。

亦有以相扑设擂,如《水浒传》中所描写者。故我国职业相扑,要早于日本(十六世纪日本出现职业相扑)。北宋还有“小儿相扑、乔相扑、女子厮扑”。在靖康之变时,怕善于相扑的“小关索”李宝闹事,将他和其它十六人急扑入狱,后枭首示众。

宋太祖曾制定军中以相扑决高下升迁的法则,并以相扑高手担任御前“内等子”,每逢朝廷大朝会圣节或御宴,照例用左右军相扑助兴。

相扑在宋代军中十分流行,宋朝名将韩世忠、岳飞在军中推行相扑练武,提拔相扑比赛得胜者。

临安城护国寺南的高峰露台,则是一个相扑擂台,经常举行全国性的相扑锦标赛,登台竞技的相扑手来自“诸道州郡”,都是各州选拔出来的好手。获胜者可得到奖金、奖杯、锦旗,只有“膂力高强、天下无对者,方可夺其赏”。冠军的奖品,包括“旗帐、银杯、彩缎、锦袄、官会(会子)、马匹”。宋理宗景定年间,曾有一个叫做韩福的温州相扑手,因在相扑锦标赛中“胜得头赏”,得以“补军佐之职”。

最让后人有理由觉得新奇的应该是女相扑比赛。不难想象,女相扑肯定是很香艳的,甚至可能“很黄很暴力”。从出土的宋代相扑陶俑、宋墓壁画的相扑图来看,男相扑手都是赤裸上身,下体只包裹一块布条,展露出矫健的肌肉;女相扑手即使不是像男相扑手那样袒胸露臂,也必定是穿着极节约布料的紧身衣,曲线毕露是毫无疑问的。

《水浒传》中描写了一场男女混打的相扑较量,女的叫段三娘,是个相扑好手,男的叫王庆:“那女子有二十四五年纪,她脱了外面衫子,卷做一团,丢在一个桌上,里面是箭杆小袖紧身,鹦哥绿短袄,下穿一条大档紫夹袖裤儿,踏步上前,提起拳头,望王庆打来。王庆见她是女子,又见她起拳便有破绽,有意耍她,故意不用快跌,也拽双拳吐个门户,摆开解数,与那女子相扑。”从小说的描写看,这女相扑手穿了紧身衣。

《水浒传》虽然是成书于明代的小说,书中所述未必尽符宋朝事实,但女相扑表演赛确实是宋代瓦舍中很常见的娱乐节目,而且女相扑手的着装也也许要比小说中的段三娘更惹火。

在宋代,女子相扑在当时堪称京城开封的一绝,是最能吸引看客眼球的一项娱乐表演。南宋景定年间(1260-1264)临安有著名的女相扑手,《梦粱录》记载了她们的名字: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

宋仁宗就因为爱好女子相扑而被司马光上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劝谏,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话说嘉祐七年正月二十八日,正是元宵期间,汴京市民闹花灯,按照宋朝的惯例,宋仁宗出宫与民同乐,驾临宣德门城楼,“召诸色艺人,各进技艺”,其中便有女相扑表演赛。这些女相扑手着装火爆,因为司马光后来用“妇人裸戏”来形容表演。诸色艺人的精彩表演结束后,宋仁宗又吩咐“赐与银绢”,犒赏艺人,女相扑手也得到赏赐:“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赉。”皇帝此举,激怒了司马光。他便犯颜直书《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臣愚窃以宣德门者,国家之象魏,所以垂宪度,布号令也。今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示四方也。婉转地批评了仁宗皇帝。

司马光认为,宣德门皇帝发号施令圣地,皇上携后妃在此观看女子相扑,有悖常道,有伤风化。要求皇帝加以取缔,提出“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南宋理学盛兴,强调封建迂腐观念,即便登台表演,决不许暴露太多,至少要大布裹胸或紧身肚兜,于是女子相扑风光不再,以致最终销声匿迹。

以上说明,相扑运动在中国历史悠久,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关于相扑始于日本之说,其实并不正确。因为角力、相扑之类,欧亚许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规矩有所差异而已。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