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三彩马.jpg

三彩“三花”马

∣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懿德太子墓∣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三花马高72厘米,长88厘米。马头小、臀圆、腿长,是典型的良马造型。

这件三花马形体高大,膘肥体壮,一身棕褐色的毛发,通身施釉,外表非常华贵。马头微抬,马嘴微张,双耳竖立,双目炯炯有神。四足挺立在踏板上,前腿站的笔直,后退稳健有力,马面鬃毛修成刘海式,马鬃修剪成当时流行的“官样”——三花式,马头饰绿色镳和杏叶式装饰物,笼套上装饰着鎏金花朵。马背上上的杏叶式装饰物绿瓣黄芯,鲜艳夺目。马鞍上搭有绿色的障泥锦一直到马腹部,马尾经过精心的梳理、打结,尾巴上翘。

三彩三花马昂首翘尾、英姿勃发,体态健硕,造型传神逼真,釉色自然饱满,是难得一见的唐三彩精美艺术品。

马身上的各种装饰物在唐诗中都有精彩描写

对于流行于盛唐时期的宫廷用马——三花马,在唐白居易诗中就有“风笺书五色,马鬃剪三花”的诗句;“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是唐代诗人岑参对三花马的描述。

马鞍上绿色的障泥锦,在李白《白鼻》的诗中也有“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的诗句。

对马头与马身上的辔饰,在王勃《春思赋》中有“杏叶装金辔,葡萄镂玉鞍”的诗句。

这件三花马的“三花”、“障泥”、“杏叶”与唐诗的描写十分吻合,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件标准的皇室用马的样式。

何谓“三花马”

所谓三花马是指马鬃经精心修剪后形成三缕堞垛(音dié duò, 即城墙上像齿状的矮墙)状的鬃毛。用“三花”来装饰马,是唐代宫廷和贵族间流行的时尚样式,也是良马和等级的体现。

宋代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画史评论家郭若虚在其《《图画见闻志》》中曾经说过:“唐开元天宝,承平日旧,世尚轻肥,三花饰马。”并且明确地指出了所谓的“三花”,就是将马鬃剪成“三辫”。

著名的唐太宗陵前的战马石雕“昭陵六骏”,马鬃都被修饰成三花的样子。唐代绘画和雕塑中,三花马也屡见不鲜。

昭陵六骏.jpg

昭陵六骏石雕

三花马之谜

唐人爱马,就像今人爱车,爱好车。他们不仅要和马出行相伴,还要精心地打扮自己的坐骑,将马鬃剪瓣的三花马就是唐朝流行的一种饰马方式。

三花马最早出现在唐初,但来源于何处尚是一个谜。现多认为马鬃剪花的习惯可能是受北方突厥的影响,突厥马是唐朝马的主要来源。突厥和唐王朝关系密切,他们通过贸易、进贡或馈赠等方式,把优良品种的马连带马鬃剪花的习俗都传入了唐朝。昭陵六骏之一的“特勒骠”,循名责实,是突厥所赠的名贵骠马,可视为突厥马入唐的直接证据。

三花马应是当时最好的马,在唐代曾得到广泛流行。在引入唐后,因品种优良,被王公贵族,达官显贵争先饲养。而上层社会尤甚,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能骑乘。

在唐朝饲养马匹的数量和品种是显示人们社会地位的一种象征。而用唐三彩马陪葬同样也能显示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一个墓葬中有三彩马出土,也能说明墓主人不是普通百姓。

突厥三花马的入唐,另一个方面证明了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游牧文明,曾给唐文化以深刻的影响。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是由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已有三花马,还有五花马?

唐人不仅生前离不开马,死后,在他们的墓中往往也陪伴有许多塑造精美的陶马俑。这些马俑有些长鬃披拂,有些剪鬃短齐,还有将鬃修剪出瓣的。目前,唐墓出土的马俑有一花、二花和三花马。唐太宗李世民曾让人把自己最心爱的六匹战马刻石为像,安置在自己的昭陵里,号称昭陵六骏,这六匹马的鬃毛就都被剪做三花。唐代著名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出行图》中,杨贵妃姐姐的马队中也有三花马。唐朝是等级森严的社会,皇家的马饰做三花,三花马应该代表了最高贵的级别。《唐六典》就记载有:“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风’之字,而为志焉。”

但是,唐诗中却屡屡出现“五花马”的诗句。李白的《将进酒》就有:“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这是诗人善用的夸张手法,还是唐马真有剪鬃五花的制度?

由于目前还没有形象资料的证据支持,所以研究者认为唐马并无剪鬃的五花马。“五花马”应该指的是马身上旋毛的纹理。比如,边塞诗人岑参诗:“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杜甫诗“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见汗流血”。这些诗句中的“五花”指的都是马斑驳的毛色。所以,我们对三花马和五花马切不可望文生义呀。

三彩陶三花马.jpg

三彩陶三花马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陶器,高54.6厘米,首尾长54.5厘米
1957年陕西西安鲜于廉墓出土,现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唐懿德太子

三彩三花马是在乾陵的陪葬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以懿德太子显赫的身份,陪葬这样的三彩马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

682年,唐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

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李重润为人谗构,被武则天赐死于洛阳,死时年仅19岁。

中宗复位后,于神龙元年(705年)追赠其为皇太子,谥号懿德。神龙二年(706年),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特恩“号墓为陵”。并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与李重润合葬。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之一。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除了这件珍贵的三彩马及其他文物外,懿德太子墓内出土了珍贵的壁画450多平方米,墓内壁画比较完整的有40幅,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男仆、宫女等,其中《阙楼仪仗图》为国宝级文物,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