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我们都知道唐代女性对美的追求独特大胆,开放自由,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小巧玲珑的绝美唐代发饰,让我们共同领略一下唐朝女性华丽精致的美。

当我第一次看到她时,那一刻我被震呆了,金梳背实在太漂亮了,美得让你无法把眼睛从它身上移开。它所呈现的精美纹饰与华丽图案令人窒息。

金梳背.jpg

— 金梳背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一小片月牙形的黄金器物叫金梳背,一件唐代女性头上的装饰品。它长7.9cm,高1.5cm,厚只有0.34cm,只有一个指头那么大,如一件会说话的小精灵,当你看到它时,它一定会微笑着以诱惑的口吻对你说:想知道我有多美吗?再靠近我一点

金梳背3.1.jpg

唐金梳背为半月形,由两层剪裁成半月形的金片在顶端相连组成,两面金片上用掐丝焊接出繁复的花纹。花纹以对称的卷枝花草为中心,辅以各种边饰。卷枝花草由金丝坠焊的多重卷枝和金筐内填鱼子纹金珠的花苞构成,以中心花苞为轴线呈左右对称分布;边框是金丝掐编的绳索纹,梳背下沿另加一条由小金珠坠焊的连珠纹。梳背顶端(弧形脊部)用两股细如棉线金丝编结成卷云式纹样,周围加金丝圆形外框和金珠焊接出的连珠纹边饰组成14个连弧形边饰,然后一正一反折叠装饰在梳背脊部两面,每一面都有垂幔式的效果,同时起到了装饰和连接的作用,这种装饰形式是在其他地方从未见到过的。

金梳背说明.jpg

梳背底部中空,内可以插梳齿,作为梳齿背上的装饰。

梳背小巧玲珑,工艺精湛,金丝直径只有0.08厘米,小金珠直径0只有.05厘米,纹饰极其细密而不显杂乱。金器制作上的细、精、难、巧都在这小小的梳背上得到充分发挥。是迄今已知保存最完好,工艺最精湛,形制最精巧,纹饰最特别的女性发饰品。

小小的金梳背,不仅让我们领略它的风采,也让我们知道了在唐朝时期,金银器制作工匠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和高超的技术水平。哈哈,我喜欢金梳背是有道理的吧,这下知道我为什么推荐给各位了吧?

金梳背的制作中的尖端工艺之谜

金梳背采用了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等特种工艺,顶端的掐丝工艺和主题纹上金珠焊缀工艺的娴熟运用,反映了唐代高超精湛的唐代金银器精细加工工艺水平,堪称金银细工的典范,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但是,在指头大的梳背上,将发丝细的金银掐成的花草整齐地焊接在上面,周边还接一圈针尖般的金珠,金丝粗细均匀,金珠大小一样,特别焊口平直,看不出丝毫焊缝,经历一千多年,仍然没有开裂、脱落,简直令人难以想像。使用的什么钎 [qiān] 料(是指为实现两种材料的结合,在其间隙内或间隙旁、焊缝所加的填材料的总称。),用什么方法焊接,却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掐丝

是指将利用金属的延展性(金的延展性能很好,1克纯金可以拉成直径0.00434毫米,长3500米的细丝),将黄金捶打成薄片,剪成细丝,编成一定的花纹图案,再焊接在器物的表面。其后,再将宝石、琉璃等物嵌入。

这种工艺是两汉时期从西方传入的,唐时称为“金筐宝钿”。

金珠焊缀

 是先将黄金熔化成液体,再把金液倒入水中,利用金液与水温度的显著差别,炸裂使之结成大小不等的小颗粒,这个过程也叫炸珠。为了让小金珠大小相同,也可以先将黄金熔化成液体状,然后通过孔径相同的过滤网,将金液滴入冷水中,使之冷却凝结成直径相同的小珠。然后将小金珠密集焊接在器物表面,形成人们所需的各种图案。就像我们在金梳背上所看到的左右叶片状的花苞中填以鱼子般大小的金珠。

金珠工艺最早出现于三四千年前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大约在西汉时传入中国。

唐代,金珠常与掐丝和镶嵌工艺结合,广泛运用于首饰和装饰类器物上。掐丝工艺和金珠焊缀是唐代金银器制作中最精细,也是最费时的工艺手法。也正因为运用了上述工艺,加之形制精巧,保存完好,这件金梳背堪称唐代金银饰品中的杰作。

唐代发梳情趣深长的故事

梳,古时称为“栉[zhi]”,是梳理头发的用具,为古人尤其是古代妇女的必备之物,梳妆过程离不开梳子,但有背、带齿、原本用于梳理头发的梳子,在唐代的功用却十分特别。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女性具有不同于其他朝代女性的精神风貌。他们追求美大胆开放。发式、头饰是醒目的部位,唐代妇女流行高大发髻,讲究发式造型,发髻上的装饰也十分丰富。所以梳子也成为她们展示女性风采的重要首饰。特别是开元、天宝以后,妇女的发式更加蓬松多样,头部装饰也就更加复杂华丽。当时流行用小梳插在发髻上以作装饰。一般多在髻前横插一把发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 之后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有将两把上下相对或将多把小梳排列有序地插于发间

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描绘出妇女发髻优美的造型和复杂的装饰。也可知在宫廷中梳子可以作为礼品甚至赏赐。

唐朝诗人元稹的《恨妆成》将妇女梳妆的情景写得更为具体:“柔鬟背额垂,从鬓随钗敛。凝翠晕蛾眉,轻红指花脸。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是说女性打扮完毕后头上有梳子。

唐朝诗人崔涯《嘲李端端》中“独把象牙梳插鬓”,明确说出把梳子插在头上。看来唐代梳子不光用来梳理头发,还用作固定发型,起到今天发卡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插在头上做装饰。

我们在唐代画家张萱的《捣练图》里可以看到正在劳作中的妇女发式,小梳插入蓬松的发间,露出漂亮的梳背,显得仪态万方。

《捣练图》局部

《捣练图》局部

《捣练图》局部

《捣练图》局部

敦煌莫高窟《张仪潮出行图》、《夫人出行图》中,都可以看到妇女插小梳的形象。 

可见梳子在唐代还是满足女性 爱美需求和渴望的首饰。

而这种插梳风尚在五代至宋代更盛,簪插的数量也更多,在敦煌莫高窟彩绘绢本《南无药师琉璃光佛》、《法华经普门品变相图》、《水月觀音圖》中都有盛装且满头插梳的形象,有的在发髻后方还插有一把雕花大梳。

宋代女性仍流行在头上插梳,且梳子的奢华程度也达到了历史巅峰。宋代词人辛弃疾《鹧鸪天》词云“香喷瑞兽金三尺,人插云梳玉一弯。”描写的就是妇女插梳的形象。此外,宋代词人欧阳修《南歌子》里有“凤髻金泥带,龙纹玉掌梳”、李殉《浣溪沙》中“镂玉梳斜云鬓腻”等也都是描写梳子的美词。

既然梳子能为美色添彩,而插梳露出的是梳背,在选料上就十分考究,一般因用途而别。梳发用梳多以木、竹、牛角制成。插戴用梳常以金、银、玉为材在考古中还经常发现发现有玻璃、水晶、骨角等材质装饰的梳子,不仅奢华,制作也极尽功力。所以纯金梳背如此小巧精致也就可以理解了。

从这件梳背的尺寸和工艺看,这件精美的金梳背就是唐代妇女特别流行的一种发饰用具,应是梳子残留下的背的部分,是作为装饰用品而非梳理用品。其用法是将梳插在头发上,将金梳背套在露出的梳齿背面上,起到一种装饰作用。

其实这种头发装饰品现在依然在女性中使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用各种材料制成的弧形小梳子作为发卡之用,无论是长发还是短发,还是你盘起头发,都可以将小梳子插入发间,既可以固定发型又可以做装饰,美观而大方。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