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 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
∣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

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1987年4月3日在重修法门寺砖塔,清理原塔基时,工程人员才无意中发现了法门寺塔基地宫遗址,并在遗址中找到4枚佛指骨舍利,其中一个就是这枚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为释迦牟尼佛的一节中指骨。这枚指骨舍利在唐人和后代文献中还有“佛骨”、“佛指骨”、“真身”、“金骨”等不同称谓。舍利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上齐下折,三面俱平,一面稍高,同时还有星星点点的白色霉点附于其上。灵骨长40.03毫米,上宽12.11毫米,上腔径13.75毫米,下腔径16.5毫米,重16.2克。

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它当时躺在一个小小的玉棺—壸门座玉棺之内,玉棺外依次是嵌宝石水晶椁子和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

壸门座玉棺

嵌宝石水晶椁子

鎏金四十五尊造像银宝函

地宫中所出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独一无二的兼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史载唐代安放佛指舍利于四大名寺:泗州普光寺,代州武台山,终南山五台寺,凤翔府法门寺。但是普光寺在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陷于洪泽湖,佛指舍利可能也随之沉没。代州武台山及终南山五台寺之佛指舍利则毁于唐武宗会昌灭佛运动中。因此法门寺佛祖真身指骨舍利是中国现存的唯一佛指舍利。

神奇的舍利

舍利是梵语的音译,是印度人死后身体的总称。在佛教中,僧人死后所遗留的头发、骨骼、骨灰等,均称为舍利;在火化后,所产生的结晶体,则称为舍利子或坚固子。

舍利是佛教圣物,佛弟子尊重舍利子,是由于高僧大德的慈悲智慧功德。佛教徒对于佛之舍利,存有难逢难遇之想,故愿意恭敬供养。且往往信仰舍利所在,即如法身所在。因此供养舍利,即如同礼拜佛成道的菩提树、金刚宝座、佛经行之足迹等。

据传2500年前释迦牟尼涅槃,火化后弟子们从灰烬中得到了头顶骨、牙齿、中指骨和84000颗舍利子。据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荼毗后所得舍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遗骨舍利,如佛牙、佛指、佛顶骨等;另一类是珠状舍利子,其中又有骨舍利、肉舍利、发舍利之分。而前类稀有,后类居多。

法门寺地宫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根据地宫志文碑,这三枚被称为“影骨”,剩下的一枚即为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地宫志文碑称为“灵骨”。不过在佛教界来看,影骨也是圣骨,同是佛的真身舍利三枚“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

舍利的结晶体舍利子,其形成的原因,目前在实验研究方面还没有定论。佛教认为,舍利子只是物质元素并无灵异成分,佛教徒尊敬佛的舍利和佛弟子的舍利,主要是由于高僧大德生前的功德慈悲智慧。

法门寺及佛骨舍利历经劫难而被护佑的一生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孔雀王朝第三任国王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于战国时期由西域辗转传入中国建塔密藏

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后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 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特别是北魏太武帝禁佛致使该寺舍利塔成为废墟。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岐州牧拓跋育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首次开塔瞻礼舍利,开王朝供奉舍利弘扬佛法之先河,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

隋文帝崇佛,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阿育王寺被改称“成实道场”,舍利塔随谓"成实道场舍利塔"。隋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佛指舍利。 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改"成实道场"为"法门寺",塔也名为"法门寺舍利塔"。是年,法门寺不幸遭遇火焚,仅剩塔基残垣。

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2年),岐州刺史张德亮在塔基上修筑望云殿,以殿代塔,殿楼4层。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并诏令重修法门寺塔。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随后地宫关闭,与世隔绝1113年之久。而在此之前的唐武宗在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规模灭佛事件中(“会昌法难”)。唐武宗曾下令毁掉佛指骨舍利,为此,寺僧们准备了几件佛指骨舍利的影骨(仿制品),用以搪塞君命,而把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秘藏起来,才使得佛骨舍利躲过一劫。

此后的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往日的辉煌和规模。

明代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凤翔府发生地震,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倒塌。据《扶风县志》记载,修缮法门寺的工匠们曾在地宫中目睹盛装佛骨的宝匣。但是出于对佛祖的崇敬,并不敢扰动佛骨宝匣和地宫宝物,地宫随后被封闭。其后明神宗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和上海实业家李祖绅、李祖才兄弟捐资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重修法门寺时,曾经有匠人偶然发现了地宫的一角。但为了确保地宫安全,避免外人尤其是贪婪的日本人知道,他们开会立誓保守秘密,果真无人将地宫秘密泄露出去。

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关中地区地震和1976年四川松潘大地震,波及法门寺佛塔,致使塔身又接连出现裂缝与垮塌。直到1987年重修佛塔,藏隐于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地宫后室密龛内长达1113年后,2499件盛唐皇室供佛珍宝簇拥着佛指舍利穿越千年重现于世。可谓“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是一部追溯历史文化的佛教“史记”,也是一幅再现佛教圣地的历史画卷。

八重宝函


八重宝函出土于地宫后室,为法门寺文物中最为精美、等级最高的一套舍利容器。当时发现的第一枚佛指舍利(玉质)就盛放在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内。除最外一重银棱盝顶檀香木宝函出土时已残坏外,其余七重均保存完好,由外及里依次为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素面盝顶银宝函、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盝顶纯金宝函、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八重宝函层层相套,锁钥具全,宝函上文化内涵丰富,人物众多,纹饰华丽,工艺精湛,其上錾刻丰富的密教坛场、造像等,庄严肃穆,是研究唐代佛教及密宗曼荼罗的重要资料。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