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鎏金裴肃进双凤银盘.jpg

 

鎏金裴肃进双凤银盘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962年陕西省西安市北郊坑底村出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裴肃进双凤纹银盘高2厘米、直径55厘米。

这件银盘呈六曲葵花圆形,宽边,浅腹,盘内饰双凤折枝花和双鸟衔花等纹饰:盘心饰一对飞翔的凤凰,空间填以宝相花图案。盘腹分六瓣,每瓣中饰宝相花一簇,边上饰两鸟衔蝶(或花)六对,与六簇宝相花相互间隔。纹饰皆鎏金。

宝相花又称宝仙花、宝莲花,传统吉祥纹样之一,是吉祥三宝之一,盛行于中国隋唐时期。

相传它是一种寓有“宝”、“仙”之意的装饰图案。纹饰构成,一般以某种花卉(如牡丹、莲花)为主体,中间镶嵌着形状不同、大小粗细有别的其它花叶组成。尤其在花芯和花瓣基部,用圆珠作规则排列,象闪闪发光的宝珠,加以多层次退晕色,显得富丽、珍贵,故名“宝相花”。在金银器、敦煌图案、石刻、织物、刺绣等各方面,常见有宝相花纹样。


宝相花3.jpg

盘底背面有“浙东道都团练观察置使大中大夫越州刺史……裴肃进”的錾文两行、“点过讫”三字以及重量。由此可见这件银盘是唐德宗李适的重臣裴肃进献的礼物之一。

在唐代,金银器是上层贵族日常生活中的奢侈用品,同时在政治生活中它也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皇帝安抚和奖励下臣时,常常以金银器作为赏赐。臣属和各地官吏为了得到皇帝的宠信,也盛行用金银器作为各种节日礼物敬奉给皇帝,并在所进奉的金银器上刻进奉者的地区、官衔、姓名和进奉数量等文字。

文献记载,唐代刺史向皇帝进奉金银器是从裴肃开始的,“天下刺史进奉,自肃始”。可见裴肃进奉行为在当时产生的巨大影响。

这件银盘不仅制作规整,纹饰华丽,其铭文更是蕴含了丰富的信息,是珍贵的历史资料。


银盘为何跑出宫外

这个巨大银盘的出土地点却非常耐人寻味,其西安未央区坑底村位置在唐大明宫西夹墙的外面,大明宫内的物品怎么埋藏在宫外?据专家分析推测,唐德宗时期发生了著名的泾原兵变,也许这件银盘就是兵变士兵在洗劫大明宫之后带了出来,但在出宫之时由于不便携带丢弃在这里了。

裴肃及其家族

裴肃,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出身于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河东裴氏家族,唐贞元(唐德宗李适的年号)时任浙东观察使,盗贼栗锽引诱山越叛乱,裴肃率州兵活捉了栗锽,得到了德总的赞美。(《新唐书》记载:贞元时浙东观察使,剧贼栗锽诱山越为乱,陷州县,肃引州兵破禽之,自记平贼一篇上之,德宗嘉美。)

裴肃有三个儿子,其次子裴休更为有名。

裴休(791年—864年),字公美,汉族。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唐宣宗年间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其撰写的《圭峰禅师碑》,貌似柳体,然而风格较柳体更为遒媚劲健。其书法的传世拓本还有《定慧禅师碑》。米芾曾评价:“裴休率意写碑,乃有真趣,不陷丑怪。”

圭峰禅师碑(局部)

裴氏家族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pei(原字为上非下邑)乡,因此以pei为氏。周僖王(东周第四任君主)时,六世孙陵被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

非子:秦国的开国君主。秦非子因善于养马,得到周孝王(西周君主之一)的赏识,获封秦地,成为秦国始封君,号称秦嬴,这就是秦国的开始。也就是非子也是秦始皇的祖先。

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从其谱系源流看,皆出于闻喜(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古时称“河东”主要指现山西一带)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家族自古为三晋望族,也是中国历史上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

自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到《裴氏世谱》最后一次续修的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经历了2500多年。在这上下二千多年里,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名垂后世者,不下千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3000余人。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驸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宰相村:指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是裴氏宗祠所在地。

什么是鎏金

鎏金是古代金工传统工艺之一,是将黄金溶在水银之中,形成金泥,涂在铜器或银器的表面,然后加温,使水银挥发。金子就附着于器物的表面。这是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工艺。其工艺流程大体分5个步骤:

①做“金棍”,将铜棍前端锤扁,略翘起。打磨光滑,抹上热酸梅汤后沾满水银,晾干;

②煞金,将黄金碎片放入水银之中,加热熔解;随之倒入冷水之中,形成浓稠的黄金和水银的混合物――金泥;

③抹金,用“金棍”沾起金泥,再沾70%的浓硝酸(古时以盐、矾等量混合液代替),将其涂在铜器上;用细漆刷沾稀硝酸把金泥刷匀;

④开金,将烧红的无烟木炭放在扁形铁丝笼内,用金属棍挑着围着抹金的地方烘烤,让水银蒸发,使黄金紧贴器物表面;

⑤压光,用玛瑙或七八度的玉石做压子,在镀金面上反复磨压,以使镀金光亮耐久。二里头文化三期所出铜刀刀背细纹间见有鎏金痕迹,可能是我国最早的鎏金实物。到战国时期,鎏金工艺已比较成熟,辉县固围村战国墓所出鎏金铜兽为其代表。以后历朝各代均使用鎏金技术增强器物的美感。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