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盘.jpg

— 散氏盘 —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请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县(今宝鸡市凤翔县)∣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又称夨(音zè,西周晚期古国名)人盘,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国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的器物。

散国和夨国都为西周诸侯国,两者为邻。

散国位于现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此地。

夨国 ,故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和陈仓区贾村原一带。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整体呈圆形 ,浅腹,两侧对称有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纹饰呈现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

散氏盘内底铸有铭文有19行357字,从其性质上来看,应当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铭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说的是事件的起因,即西周厉王时期(前878年—前841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在周王的干预之下双方议和,和议的条件是矢国以两块田地赔偿散国的损失。第二段是说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详细记载了两块田地的四至及封界;第三段记载了矢国派出15名官员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10位官员来接收;第四段主要记载双方盟誓的情景:双方主要负责人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矢国国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散氏盘2.jpg

散氏盘铭文.jpg

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铭文的书法艺术

散氏盘的铭文是西周时期金文“草篆”书法的代表作,《散氏盘》可谓是金文书法的一颗明珠。其字体粗犷遒劲,厚重朴实,用笔之时圆笔钝笔交叉,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结体宽博,章法错落有致,铭文书法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

散氏盘的传奇经历

散氏盘尽管不像其他珍贵文物一样,身世坎坷,但其流转也不乏惊险时刻。

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但一直流落在民间。

1810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给皇帝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

因传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阮元曾收藏鉴定散氏盘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两件复制品。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散氏盘入贡内府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经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

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散氏盘运抵台湾,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801121725468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