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 —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2000年7月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安伽墓发掘出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安伽墓石门、围屏石榻 —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
∣2000年7月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安伽墓发掘出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文物是安伽墓的石门和石榻,安伽墓是我国境内发现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北周时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职务的墓葬。
最上方的是门额,呈半圆形,画面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围屏石榻本来是汉人的坐具,以它作为葬具是北朝时旅居中国粟特人特有的葬俗。该墓被发现时,墓中除围屏石榻和墓志外,随葬品很少。围屏石榻内侧浮雕与主人生活有关的画面12幅,画面局部有贴金装饰,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为精美生动的反映粟特贵族生活起居的生动画面。
石门石榻雕刻精细,彩绘贴金,题材丰富,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北周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周时期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汉化程度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石门、石榻欣赏
石墓门高2.24、宽1.46米,由门额、门楣、门框、门砧、门限等部分组成。其中门额、门楣及门框刻有图案。门扉有凸起的乳钉,上下各两排,每排5枚。
两侧门墩上各有一蹲狮,均张口露齿,颈刻卷毛。
门额为半圆形,高66、宽128厘米,正面制作浅浮雕彩绘贴金石刻图案,研究者认为,图案内容为祆教祭祀场面。
门楣长132、高16、厚12厘米,中部线刻兽头,两侧线刻缠枝葡萄并以贴金连弧纹做兽须。
左右门框高136、宽14、厚12厘米,线刻缠枝葡萄并饰贴金连弧纹。
围屏石榻为青石灰石质,由3块围屏、1块榻板、7块榻腿,共11块石板构成,长2.28米,宽1.03米,通高1.17米。围屏正面作浅浮雕彩绘贴金图案,以宽3厘米的红彩绘做边框,分隔为12幅屏风,每幅屏风基本分为上下两个场景。围屏内面有贴金浅浮雕图案12幅,色彩华丽,视觉冲击强烈,雕刻极为精细。
榻板前左右三面有动物头像图案画33幅,其中正前方17幅,左右两侧各有8幅。主要有狮、鹰、牛、猪、龙、鸡、象、马、犀牛等。
榻腿7条(其中前面4条,后面3条)线刻力士承托图案11幅,皆兽头人身,毛发耸立,圆睁双眼,张口露獠牙,一足着地,一足抬起,作承托石榻状。
整个围屏石榻共56幅图案。图案题材主要表现墓主人安伽生前出行、宴饮、狩猎、歌舞、家居、商旅的场面,据统计有100多个人物,画面刻绘的人物多为当时的胡人。
安伽
字大伽,姑藏人,出身粟特贵族,其父突建,曾任冠军将军、眉州刺史。安伽在北周为同州萨保、大都督,负责管理入华贸易的中亚胡商及袄教事务,卒于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享年62岁,葬于汉长安城东3.5公里,今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姑藏即凉州,这里是南北朝时期粟特胡人的聚居地。
粟特(人)
是中国古书中记载的西域古国和民族名,操古中东伊朗语的古老民族、活动范围在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尚河、卡什卡河流域为中心的地区(今中亚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当时首都“马拉坎达”位于今撒马尔罕。
据中国史书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安伽出自姑藏凉州安氏,而安氏出自安国,汉代居住凉州,所以安氏为“昭武九姓”之一。
粟特人建立过许多绿洲城邦,但从没有建立过统一的国家,因此长期受周边的强大外族势力的控制。曾先后被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塞种人大夏(巴克特里亚)和大月氏人贵霜帝国入侵并统治,后又归属波斯萨珊王朝、白匈奴人和西突厥人等,直至10~11世纪,粟特人的文化优势终被突厥-伊斯兰文化所取代。
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仍有粟特部落的传人。西方史书中匈人首领阿提拉死后,一个儿子名忽倪,曾退到克里米亚一个叫苏达克地方(今克里米亚南部黑海沿岸城市),是粟特的转音。
粟特人以善经商闻名,多豪商大贾,中国历史上的陆上丝绸之路,以汉唐之际为最盛,其间的经济、文化、宗教、人员交流空前繁荣。而在这条漫长的国际道路上,粟特人在周边各文明之间穿梭缀合游刃有余,对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粟特地区处于中亚西部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粟特人利用这一有利条件,积极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商业民族,他们通过漫长的丝绸之路频繁往来于中亚与中国之间,成为中世纪东西方贸易的承担者。东至中国,南至印度,西至波斯﹑拜占廷,东北至蒙古,凡利所在,无不至。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内容是从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珍宝,如瑟瑟、美玉、玛瑙、珍珠等,因此,粟特胡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
粟特人善于投附一定政治势力,并取得一定政治地位,从而有利于商业活动的开展,唐代时利用隋、唐王朝推行胡、汉有别,各依其俗的政策,发展自身势力。这一政策对汉人推行重农抑商,严禁汉人从事国际贸易,从而为粟特人创造了独霸丝路贸易财源的有利条件。
萨保
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人员的官员,还是祆教的首领,管理祆教事务,主持来华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动的官员。安伽墓中石门上的画像出现三个拜火坛,屏风图案中有胡人祭祀的场景,充分显示了安伽的萨保和粟特身份。
祆(xiān)教
又叫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诞生之前中东、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流行于古代波斯(今伊朗)及中亚等地的宗教,曾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中国史称祆(xiān)教、火祆教、拜火教。粟特人主要信仰祆教。。
安伽墓发现,有力佐证了安姓粟特人,从中亚迁到中国,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们是早期丝绸之路开拓者、商贸担当者,民族融合践行者,也是中西文化的传播者。目前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通过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受到相关国家的普遍认同和响应。安伽墓的发现,为我们了解和借鉴历史,弘扬丝路文化,加强各个国家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