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从生命的开始,

见到第一缕阳光,

你就一直在我身旁,

和我一起成长,

一起历经人生的酸甜苦辣,

有时颓废,有时忧伤,

你都沉默的拍拍我的肩膀;

有时快乐,有时幸福,

你都会飞扬的随着我手舞足蹈。

看到这首短诗,您会想到这个是谁呢?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不管答案是什么,这个人、这个物肯定是与自己感情最深的。

今天与大家共同欣赏一款唐代文物,对于唐代的皇子皇孙们来说,它或许就是那个“见到第一缕阳光,你就一直在我身旁”的物品。

赤金盆3.jpg

— 赤金盆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赤金盆高6.5厘米,口径28.9厘米,重2075克,一起出土两件。

盆是容器,也用作洗涤或盥洗,是一种被广泛使用至今的生活实用器具。用陶制盆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用金银贵金属制作盆则是后来出现于文明发达时期。金盆只有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可以使用。

唐代金盆是皇宫内常用的洗漱器具。据《资治通鉴》记载:皇子(女)出生后三天,皇宫中要举行隆重的洗儿会,为皇子洗身时要用金盆。因此,也有人将金盆称作洗儿盆或浴盆。这个金盆极可能就是唐代皇室举行“洗儿会”的金盆。

唐赤金盆是用金片捶打制成的,在盆口沿处向外弯折,形成便于手捉的边沿。器壁光滑规整,由内底中心点处向外有密集的粗细不一的螺旋纹,一直延续到腹壁。金盆的内外壁留有许多擦痕、磨痕、斑痕,从这些痕迹分析,它应该是一件正在使用的器具。

赤金盆局部.jpg

唐赤金盆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却厚重大方,显得高贵、典雅、殷实、富足。透射出不同寻常的豪华大气。何家村窖藏一共出土了两件金盆,另外一件金盆与这件形制、大小几乎相同。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唯一两件唐代金盆,也是现存时代最早、分量最重的古代金盆。

关于洗儿会的风俗轶事

洗儿,又称“洗三”、 “洗三朝”,即在新生儿出生的第三天举行洗礼。因为民间传说,婴儿系送子娘娘所送,出生三日,她要亲临凡间察看。若小儿精神饱满,身体健壮,家中喝喜酒,吃寿面,便认为主人疼爱孩子,可放心离去。反之,则认定主人不爱小儿,便随即带走(即婴儿夭亡)。所以世人都很害怕,故有“洗三”之习俗,世代传承。

洗三朝自唐代已盛行。唐《金銮密记》记载:“天复二年,大驾在岐,皇女生三日,赐洗儿果子。”

宋代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育子》中记述了洗儿的仪式和盛况,“至满月……大展洗儿会,亲宾盛集,煎香汤於盆中,下菓子綵钱葱蒜等,用数丈綵绕之,名曰围盆;以釵子搅水,谓之搅盆;观者各撒钱於水中,谓之添盆。盆中枣子直立者,妇人争取食之,以为生男之徵。浴儿毕,落胎髮,遍谢坐客,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

而以“洗儿”的方式,祈愿小儿聪明富贵、无灾无难,则可以从宋代苏轼的一首《洗儿》诗中得到印证。其诗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而无独有偶,清代虞山有位书生气十足的人,不会投机钻营,虽然长期混迹官场,可是一直没有触摸到官场的潜.规则,也就一直得不到提升。他读到苏轼的这首《洗儿》诗之后,感觉拉近了彼此心灵的距离。于是也挥毫写了一首《洗儿诗》“东坡养子怕聪明,我为痴呆误一生。但愿生儿狷且巧,钻天蓦地到公卿。”直言被痴呆误一生,不能在浑浊不堪的官场游刃有余,只好隔着时空的隧道与苏轼一起发牢骚。但是真正让人拿得起却放不下的竟是瞬间万变的百味人生和世态炎凉。

关于洗儿会,在资治通鉴中还有一段关于“”贵妃娘娘与安禄山做洗儿会“的记载:

安禄山一次过生日,唐明皇和杨贵妃都赐了厚重的礼物。三天后,杨贵妃把安禄山召入后宫做“洗儿会”,用一件锦绣做的大襁褓裹住安禄山,让宫人用彩舆抬着玩耍,后宫一片欢笑之声。唐明皇听到后亲自往观,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又赐给了杨贵妃一些“洗儿钱”,也重赏了安禄山。

而对于这件事情,新旧《唐书》都没有记载,而司马光修《资治通鉴》,这段历史采用的是晚唐五代的笔记。所以有学者已经指出这完全是捕风捉影、无中生有之辞,切不可信。正如清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袁枚所指出的:“杨贵妃洗儿事,新旧《唐书》皆不载,而温公(司马光死后册封为温国公)《通鉴》乃采《天宝遗事》以入之。岂不知此种小说,乃委巷谰言……何足为典要?”他还写诗说:“《唐书》新旧分明在,那有金钱洗禄儿?”(《随园诗话》卷二)

《天宝遗事》

全名《开元天宝遗事》,是一本笔记小说,作者为五代时期王仁裕。书中主要讲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的逸闻遗事,内容以记述奇异物品,传说事迹为主。其中如记唐代宫中七夕、寒食等节日习俗以及豪支、传书燕等事有一定的社会史料价值。后世习用的不少成语、典故如滔滔不绝、梦笔生花、解语花、有脚阳春等均出自该书。现也有学者指出此书并非五代王仁裕所出,而是一部伪典小说,里面的大部分内容是不可信的。

暂且不论这段情节是否属实,至少可以说明“洗儿会”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一种生活习俗。

如今,婴儿多在医院出生和护理,洗儿的风俗也就不再流行了。只有在偏远地区,还在部分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人中沿袭,但程序已大为简化,迷信色彩的内容也逐步淡化,只是其中蕴含着对婴儿的祈愿和祝福之情却延续至今,未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