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周原是指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和、武功县一带,东西延绵七十余公里,南北宽达二十余公里的区域。这一代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西部,北倚崔嵬的岐山,南临滔滔的渭河,遥望巍巍秦岭,顺着渭河成为西北东南走向。周原周人的发祥地、有西周故都。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

在迁到周原以前,周人是居住在今陕西彬县、旬邑一带。他们在那里居住了三百多年,因为受到北方游牧部落压迫的缘故,到周族第十三代祖公古公亶父时才率领整个部落迁到周原,又过了一百多年,周人才灭掉殷商,正式建立周王朝。

古时周原广漠,地势大体平衍,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比较充沛,以秀丽富饶闻名于世。

古公亶父曾在此处营筑城郭、宫殿、宗庙、房屋,成为周人的早期都邑。后来,周文王、周武王虽然迁都丰、镐,但周原一带仍是一处重要的政治中心。这里是周人崛起的地方,为周王朝的建立准备了充足的物质基础,所以这里自汉代以来,不断有青铜器出土,数量之巨,精品之多,铭刻内容之重要,均居中国之首,因此,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 投资3亿元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于2010年9月28日落成开馆,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以收藏、展示和研究青铜文化为主的专题博物院。

数万件青铜器从这里出土,像大盂鼎、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闻名于世的重器都出土于此,在历史动荡与变迁中,许多青铜器已流出陕西,被国内多家博物馆收藏。有些甚至流失海外,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这些这些青铜器每件都被视为镇馆之宝,除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青铜器外,今天再介绍一些出土于周原的赫赫有名的青铜重器。

           

— 毛 公 鼎 —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公元前771年)∣
∣1843年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系西周晚期青铜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是永不更换的展品。

鼎高54cm,腹深27.2cm,口径47cm,重34.5kg。鼎为双立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三足,矮短而庄重有力,鼎的口沿还装饰有环带状的重环纹。整个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转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与同样出在晚清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大盂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

如果论大小,论精美程度,在现国内已出土的7000余件青铜器中都排不上。那为什么毛公鼎被给与这么高的地位?谜底在下面.

晚清四宝:毛公鼎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一起被誉为晚清四宝,它们均出土于陕西宝鸡,先周时期属周原一带,为周国所在地

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近500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说),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的铭文是一篇完整的册命书,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最后颁赠命服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主要可以分为五段。第一段记述了周宣王为励精图治的过程;第二段说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第三段说宣王给了毛公宣示王命之专权,着重申明未经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告诉臣工不予奉行;第四段告诫勉励毛公不要懈怠;第五段说毛公为感念周宣王的恩德铸造这个鼎以资纪念。这段铭文叙事完整,记载详实,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材料。

80130110154933.jpg

(毛公鼎铭文)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以至于出土以来,清末书法家们无不为之倾倒,为后人提供了很好的临摹模版。

清末著名书法家李瑞清就曾说:“毛公鼎为周代庙堂文字,其文有如《尚书》;学习书法不学毛公鼎,犹如儒生不读《尚书》。


毛公鼎坎坷一生

毛公鼎发现后,辗转流经了多位古董商、达官显贵之手。当时由于国破民穷,中国的众多国宝都遭到了洋人的觊觎,毛公鼎也不例外。

一面世便成关注焦点,被各方争抢

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毛公鼎被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里挖出来。

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以白银300两购得,但运鼎之际,被另一村民董治官所阻,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以重金行贿知县,董治官被逮下狱,以私藏国宝治罪。此鼎最后运到县府,被古董商人悄悄运走。后毛公鼎辗转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

咸丰二年(1852年),北京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以白银1000两从苏亿年之手购得,藏鼎于密室,鲜为人知。

陈介祺病故后,1902年其后人将此鼎卖出,归两江总督端方所有,1911年11月端方被派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被革命军所杀。

民国期间端方后人因家道中落,将毛公鼎典押给天津俄国人开办的华俄道盛银行。英国记者辛浦森出美金5万元向端家购买,端家嫌钱太少,不肯割爱。当时有爱国人士极力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辗转至当时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的大收藏家、后来国学馆馆长叶恭绰手中,存入大陆银行。

为保护国宝,铁道部长实施偷天换日计划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叶恭绰避走香港,毛公鼎未能带走,藏在了上海的寓所里。由于叶恭绰是用假名买得毛公鼎,让日本人无法查知它的下落。叶恭绰嘱咐其侄叶公超有朝一日将鼎献给国家。毛公鼎几经易手,甚至差点被日本军方夺走,所幸叶公超拼死保护,誓不承认知道宝鼎下落。叶恭绰为救侄子,制造了一只假鼎上交日军。叶公超被释放后,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后来因生活困顿,将毛公鼎典押给银行,后叶恭绰与巨贾陈友仁约定好,先将宝鼎卖给陈友仁,等到抗战胜利后再由他献给国家。陈永仁遂出资赎出,毛公鼎才不至于流浪他乡。

叶恭绰(1881-1968年)祖籍浙江余姚,生于广东番禺书香门第。书画家、收藏家、政治活动家。早年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仕学馆;后留学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孙中山广州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长。1927年出任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第二届中国政协常委。


历经坎坷,毛公鼎终得安家

抗战胜利后,1946年陈永仁信守承诺将毛公鼎捐献给政府,隔年由上海运至南京,收藏于中央博物馆。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包括毛公鼎在内的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

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是永不更换的展品。后作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两大纪念章之一。

后记

在历经波折之后,漂泊了百年的无价国宝,终于安全了。

但是在为毛公鼎欣慰的同时,我们还应该为叶恭绰、叶公超叔侄点赞!当国宝危在旦夕的时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国家留住了重要的历史文物。

遥想当年,半壁江山沦陷的乱世之中,人人都只求自保,贪官们想尽办法多捞一笔,平民百姓只求自己一家老小平安。很少有人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

然而,叶恭绰作为中国曾经的铁道部长,却没有利用旧有的关系网发国难财,也没有只顾自己的功名利禄,而是为了保护国宝而奔波流离,提心吊胆,最终将这件无价之宝献给国家。

这种精神,实在令人感叹。

他是高官,是书画家,更是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 

叶恭绰1.jpg


欣赏毛公鼎铭文,请看这里

可以大涨古文知识哦

毛公鼎铭文欣赏

王若曰:“父歆,丕显文武,皇天引厌劂德,配我有周,膺受大命,率怀不廷方亡不觐于文武耿光。唯天将集厥命,亦唯先正略又劂辟,属谨大命,肆皇天亡,临保我有周,丕巩先王配命,畏天疾威,司余小子弗,邦将曷吉?迹迹四方,大从丕静。呜呼!惧作小子溷湛于艰,永巩先王”。

王曰:父歆,余唯肇经先王命,命汝辥我邦,我家内外,憃于小大政,甹朕立,虩许上下若否。宁四方死

母童,祭一人才立,引唯乃智,余非庸又昏,汝母敢妄宁,虔夙夕,惠我一人,拥我邦小大猷,毋折缄,告余先王若德,用印邵皇天,緟恪大命,康能四国,俗我弗作先王忧。

王曰:父歆,余之庶出,入事于外,专命专政,蓺小大楚赋,无唯正闻,引其唯王智,廼唯是丧我国,历自今,出入专命于外,厥非先告歆,父歆舍命,母又敢专命于外。 王曰:父歆,今余唯緟先王命,命汝亟一方,弘我邦我家,毋顀于政,勿雝建庶口。母敢龏槖,龏槖乃侮鳏寡,善效乃友正,母敢湛于酒,汝母敢坠在乃服,恪夙夕,敬念王畏不赐。女母弗帅用先王作明刑,俗女弗以乃辟圅于囏。

王曰:父歆,已曰及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君,命女摄司公族,雩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雩朕亵事,以乃族干吾王身,取专卅寽,赐汝秬鬯一卣,裸圭瓒宝,朱市,悤黄,玉环,玉瑹金车,绎较,朱嚣弘斩,虎冟熏裹,右厄,画鞴,画輴,金甬,错衡,金童,金豙,涑燢,金簟笰,鱼箙,马四匹,攸勒,金口,金膺,朱旂二铃,易汝兹关,用岁于政,毛公对歆天子皇休,用作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

释文参考

周王这样说:“父歆啊!伟大英明的文王和武王,皇天很满意他们的德行,让我们周国匹配他,我们衷心地接受了皇天的伟大命令。循抚怀柔了那些不来朝聘的方国,他们没有不在文王、武王的光辉润泽之中的。这样,老天爷就收回了殷的命令而给了我们周国。这也是先辈大臣们辅助他们的主君,勤恳奉天大命的结果。所以皇天不懈,监护着我们周国,大大巩固了降给先王的匹配命令。但是严肃的上天突然发出威怒,嗣后的我虽没来得及领略天威,却知道对国家是不吉利的。扰扰四方,很不安宁。唉!我真害怕沉溺在艰难之中,永远给先王带来忧惧。”

周王说:“父歆啊!我严正地遵守先王的命令,命令你治理我们国家和我们家族的里里外外,操心大大小小的政事。屏卫我的王位,协调上下关系,考绩四方官吏,始终不使我的王位动摇。这需要发挥你的智慧。我并不是那么平庸而昏聩的,你也不能怠忽苟安,虔诚地时刻地惠助于我,维护我们国家大大小小的谋划,不要闭口不说话。经常告诉我先王的美德,以便我能符合天意,继续勉力保持大命,使四方诸国康强安定,使我不造成先王的担忧!”

周王说:“父歆啊!这些众官出入从事,对外发布政令,制定各种徭役赋税,不管错对,都说是我的英明。这是可以造成亡国的!从今以后,出入或颁布命令,没有事先报告你,也不是你叫他们颁布的,就不能对外胡乱发布政令!”

周王说:“父歆啊!现在我重申先王的命令,命令你做一方的政治楷模,光大我们的国家和家族。不要荒怠政事,不要壅塞庶民,不要让官吏中饱私囊,不要欺负鳏公寡.妇。好好教导你的僚属,不能酗酒。你不能从你的职位上坠落下来,时刻勉力啊!恭恭敬敬地记住守业不易的遗训。你不能不以先王所树立的典型为表率,你不要让你的君主陷入困难境地!”

周王说:“父歆啊!我已对这些卿事僚、太史僚说过,叫他们归你管束。还命令你兼管公族和三有司、小子、师氏、虎臣,以及我的一切官吏。你率领你的族属捍卫我。取资三十寽,赐你香酒一坛、裸祭用的圭瓒宝器、红色蔽膝加青色横带、玉环、玉笏、金车、有纹饰的蔽较、红皮制成的鞃和艰、虎纹车盖绛色里子、轭头、蒙饰车厢前面栏杆的画缚、铜车辔、错纹衡饰、金踵、金秜、金蕈席、鱼皮箭袋、四匹马、镳和络、金马冠、金缨索、红旗二杆。赐你这些器物,以便你用来岁祭和征伐。”毛公喑为了报答天子的辉煌美德,因而铸造了一个宝鼎子子孙孙永远宝用。

             


— 虢季子白盘 —


虢季子白盘提交.jpg



∣西周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前782年)∣

∣清道光年间陕西省宝鸡虢川司(今宝鸡陈仓区)出土∣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为商周时期盛水器,因盘主人是虢国国君的小儿子(季子)子白而得名。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盘口呈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形成口大底小的造型,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置两只衔环兽首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饰一周窃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

盘内底部有铭文8行111字,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前816)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

隹(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作)寳盤 。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格)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又(有)光。”王赐乘马,是用左(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释文:

在(周宣王)十二年(前816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虢季子白盘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铭文语言洗练,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

其书法颇具新意,字体端庄,用笔谨饬,圆转周到,一笔不苟甚有情致,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虢季子白盘铭文1.jpg

虢季子白盘的辗转历程

虢季子白盘历经数千年后横空出世,背后辗转经历也颇为传奇。虢季子白盘原本在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今属宝鸡市陈仓区)后,辗转为数位达官显贵收藏。

最初为时任眉县县令的徐燮所得,徐卸任返籍时将虢盘带回了常州。至太平天国时期,护王陈坤书镇守常州,虢盘又易手成了护王的珍藏。

同治三年也就是公元1864年的4月,时任直隶提督的淮军将领刘铭传随李鸿章镇压太平军,驻扎在常州太平天国护王陈坤书的王府中。一天午夜,刘铭传正在灯下读书,万籁俱寂当中传来悦耳的金属叩击之声,声音不大但极有穿透力。刘铭传刘顿生好奇之心,秉烛寻音,转到马厩之内,听到马笼头的铁环碰击马槽时发出清脆的金属声,他拨开草料一看,原来马槽竟是个大铜盘,盘底还刻着字。轻叩之,发声清远玄妙。刘心中有数,此马槽绝非寻常之马槽。刘铭传知道发现宝物了,异常兴奋,赶忙派亲信将此盘送回安徽老家,并专门盖了亭子收藏铜盘,轻易不肯示人。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保护铜盘,刘铭传的后人将它深埋地下一丈多深,才躲过了战乱。

新中国成立后,刘铭传的第四代孙——刘肃曾先生主动提出将铜盘献给国家,国家当即奖给他大米五千斤。

1949年12月,虢季子白盘被送到了北京,1950年3月3日,虢季子白盘在北海团城的文物特展中展出,董必武、郭沫若、郑振铎等人参观了展览。后来虢季子白盘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 散 氏 盘 —

散氏盘.jpg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

∣请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县(今宝鸡市凤翔县)∣

∣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散氏盘又称夨(音zè,西周晚期古国名)人盘,为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散国位于今陕西宝鸡凤翔一带,西北方与夨国为邻。青铜器断代上一般将散氏盘定为周厉王时期的器物。

散国和夨国都为西周诸侯国,两者为邻。

散国位于现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发生在此地。

夨国 ,故地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和陈仓区贾村原一带。


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整体呈圆形 ,浅腹,两侧对称有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纹饰呈现出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端正的风格。

散氏盘内底铸有铭文有19行357字,从其性质上来看,应当是一篇土地转让契约。铭文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说的是事件的起因,即西周厉王时期(前878年—前841年),矢国侵略散国,后来在周王的干预之下双方议和,和议的条件是矢国以两块田地赔偿散国的损失。第二段是说割地树封的履勘纪录,详细记载了两块田地的四至及封界;第三段记载了矢国派出15名官员来交割田地,散国则派10位官员来接收;第四段主要记载双方盟誓的情景:双方主要负责人相继盟誓,确定守约后,将所割田地绘图,交由矢国国王执守,史正仲农则执左券以为文书之认证。 

散氏盘2.jpg

散氏盘铭文.jpg

铭文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

散氏盘铭文的书法艺术

散氏盘的铭文是西周时期金文“草篆”书法的代表作,《散氏盘》可谓是金文书法的一颗明珠。其字体遒劲古拙,厚重朴实,用笔之时圆笔钝笔交叉,线条的厚实与短锋形态,结体宽博,章法错落有致,铭文书法表现出一种斑驳陆离、浑然天成的美:圆笔钝笔交叉使用,但圆而不弱,钝而不滞,是散氏盘铭文在技巧上的着重点。在体势上,字型结构避让有趣而不失于轻佻,多变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玑罗列,锦绣横陈,在极粗质中见出极精到。散氏盘铭文历来为书法界所重视所重视

散氏盘的传奇经历

散氏盘尽管不像其他珍贵文物一样,身世坎坷,但其流转也不乏惊险时刻。

散氏盘于清康熙年间于陕西凤翔出土,经多人收藏,但一直流落在民间。

1810年,嘉庆皇帝50岁寿辰之际,由江南盐运使阿林保进贡内务府,给皇帝做寿礼。皇上给了他两江总督去当。

因传说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阮元曾收藏鉴定散氏盘为西周时期物品,并制作两件复制品。因而在老古玩界中有“阮元定名散氏盘,阿林保献宝祝寿荣升”的口头传说故事。

散氏盘入贡内府后,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久藏禁中。因时间太久,六朝皇帝谁也不去鉴赏,以致无人知晓它收藏在什么地方。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后,传出散氏盘在圆明园被烧毁了。于是,从内务府官员口中传到琉璃厂古董商的耳朵里就成了:“散氏盘真的没啦,只有仿铸的那件了。”

1924年,内务府核查养心殿陈设,发现散氏盘藏在库房。同年溥仪出宫,筹办故宫博物院。经后来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鉴定,故宫所藏散氏盘为真品。

抗战期间,散氏盘随大量故宫文物南迁。

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散氏盘运抵台湾,后安置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西周大盂鼎 —

 

大盂鼎.jpg

∣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

∣1849年陕西陕西省岐山县礼村出土∣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又称廿三祀盂鼎,为西周康王时期炊器。因作器者是康王时大臣名盂者而得名,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除被誉为“晚清四大国宝”外,与上海博物馆之大克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又被称为“海内青铜器三宝”。1951年由所有者潘祖荫后人潘达于女士捐赠上海博物馆,1959年转至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通高101.9厘米 口径77.8厘米 重153.5千克。器壁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腹内壁铸有铭文19行共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贵族盂之事。铭文大致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西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立国之勤勉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之教训。第二部分是康王“册命”盂之职事,并教诲盂效法其祖先(祖父南公),竭诚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第三部分说明盂作此宝鼎以祭祀其祖父南公。 

大盂鼎是目前所见西周时期最早的“册命”类出土文献,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与其它西周中、晚期“册命”类金文相比,可以了解西周时期“册命”制度的演变。是史家研究周代分封制和周王与臣属关系的重要史料,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大盂鼎铭文虽属是西周早期金文,但书法体势严谨,结字、章法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端严凝重,雄壮而不失秀美,布局整饬中又见灵动,并达到了十分精美的程度,是西周前期金文的代表作。

还有一尊同为盂所铸之鼎,形制略小,习称“小盂鼎”,器上铭文涉及西周与鬼方(西周时期北方的民族)之间的战事,但小盂鼎在辗转收藏的过程中已不见踪迹,仅于著录中保存铭文拓本。

大盂鼎的不平凡经历

宝物面世

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公元1849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还有一种说法是陕西眉县李家村)出土后便被贩卖至文物市场,先后多次辗转。


潘家得宝

后陕甘总督左宗棠的幕僚袁保恒以700两白银购得大盂鼎,袁深知左宗棠酷爱文玩,旋即将大盂鼎献给左以表孝心。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左宗棠被人谗言所伤,遭朝廷议罪。幸得时任侍读学士的潘祖荫帮助,左宗棠才获脱免。潘乃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大家,左宗棠得大盂鼎后遂以相赠,以谢当年搭救之恩

后来潘祖荫又用重金从市场购得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的大克鼎,为大克鼎的主人。

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后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


觊觎大鼎

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有官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复埋地下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为躲避战火,潘祖年孙媳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到底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赠宝于国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潘老卧室里,家具简朴,别无装饰,这张奖状,却一挂就是50年。



国宝安家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大盂鼎铭文鉴赏

大盂鼎铭文

隹(同唯,发语词)九月,王才(通在)宗周,令(通命,册命之命)盂。王若曰:“盂,不(通丕pī,训为大)显(训为明)玟王受天有(通佑,保佑)大令(命),在(载,过去)珷王嗣玟乍邦,【外门内辟】(通辟,除去)氒(通厥,代词,指代殷商)匿(通慝,训为恶),匍大盂鼎铭文拓片有四方,【田允】(通畯,长久)正(通政)氒(厥,指代四方)民,在【上雨下于】(通于)【午卩】(通御,训为用)事,【虘又cuó】(叹词),酉(通酒)无敢【左酉右上舌右下火】(通酖,乐酒之意),有【左弓中上此中下火右弓】(通祡,烧柴祭天之祀)【上米中豆下廾】(通蒸,天子冬祭)祀无敢【酉夒】(通扰),古(通故)天异(通翼,训为护)临(训为看)子,废(训为大)保先王,?(字铸坏,疑为匍)有四方。我闻殷述(通坠,训为丧)令(命),隹(唯)殷边侯田(通甸)【上雨下于】(通与)殷正百辟,率肄(通肆)于酉(酒),古(故)丧师(人民),巳(疑为叹词)。女(通汝)妹(通昧)辰(通晨)又(通有)大服(封官之意),余隹(唯)即朕小学,女(汝)勿(没有)克克余乃辟一人。今我隹(唯)即(训为就)井(通型,效法)【上宀下面】于玟王正德,若玟王令(命)二三正。今余隹(唯)令(命)女(汝)盂,【超复杂字①】(通召,辅佐)【上炏下乂】(通荣,周王室内地位很高的一个人),【上卄下勹】(通敬,认可、尊奉)【左隹右上夂右下吕】(通拥,训为护,维护)德(美德)巠(通经,准则),敏朝夕入讕(通谏),享奔走,畏天畏(通威)。”王曰:“【上二下巛】(此字不识,疑为叹词)!令(命)女(汝)盂井(型)乃嗣且(通祖)南公。”王曰:“盂,廼【超复杂字①】(召)夹死(通尸,训为主)【超复杂字②】(通司,管理)戎,敏誎(通勅,治理)罚讼,夙夕召我一人【上米下豆】(通烝)四方,【上雨下于】(通与)我其(将要)遹(巡狩)省先王受民受疆土。易(赏赐)女(汝)鬯(chàng)一卣(yǒu),冂(通裳),衣,舄(xì),车马。易女(汝)且(祖)南公旂(一种旗子),用【辶单】(通战)。易女(汝)邦【超复杂字②】(司)四白(通伯)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易夷【超复杂字②】(司)王臣十又三白(伯)人鬲,千又五十夫。【辶亟】【超复杂字③】(通毕)【超复杂字④】(通迁)自氒(厥)土。”王曰:“盂,若【上卄下勹】(敬)乃正(长官),勿废朕令(命)。”盂用对王休,用乍且(祖)南公宝鼎。隹(唯)王廿又三祀。

大盂鼎铭文释文

九月王在宗周册命盂。王这样说:"伟大英明的文王承受了上天佑助的重大使命。到了武王,继承文王建立了周国。排除了那个奸恶,普遍地保有了四方土地,长久地治理着百姓。办事的人在举行饮酒礼的仪式上,没人敢喝醉,在举行柴、烝一类的祭祀上也不敢醉酒。所以天帝以慈爱之心给以庇护,大力保佑先王,广有天下。我听说殷朝丧失了上天所赐予的大命,是因为殷朝从远方诸侯到朝廷内的大小官员,都经常酗酒,所以丧失了天下。你年幼时就继承了先辈的显要职位,我曾让你就读于我的贵胄小学,你不能背离我,而要辅佐我。我要效法文王的政令和德行,犹如文王一样任命两三个执政大臣来任命你,你要恭敬地协调纲纪,勤勉地早晚入谏,进行祭祀,奔走于王事,敬畏上天的威严。"王说:"命你盂,一定要效法你的先祖南公,"王说:"盂,你要辅助我主管军队,勤勉而及时地处理赏罚狱讼案件,从早到晚都应辅佐我治理四方,协助我遵行先王的制度治民治疆土。赏赐给你一卣香酒、头巾、蔽膝、木底鞋、车、马;赐给你先祖南公的旗帜,用以巡狩,赐给你邦国的官员四名,人众自驭手至庶人六百五十九人;"赐给你异族的王臣十三名,夷众一千零五十人,要尽量让这些人在他们所耕作的土地上努力劳动。"王说:"盂,你要恭谨地对待你的职事,不得违抗我的命令。"盂颂扬王的美德,制作了纪念先祖南公的宝鼎,时在康王在位第二十三年。



             





— 利  簋 — 

利簋.jpg

∣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10世纪中叶)∣

∣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镇出土∣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方座长、宽20.2厘米,重7.95千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一级文物。

利簋侈口,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连铸方座。利簋的腹部和方座座壁的纹饰是以饕餮纹为主题;两侧加饰倒夔龙纹,圈足部位装饰夔龙纹带,呈连续图案绕利簋一周,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均以云雷纹为底来衬托主题。

(我有那么可恶吗?这么凶看着我)

(你还挺和蔼的,呵呵)

我国的商周时期青铜器被广泛应用,而周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繁荣兴盛的顶峰,所以商周被称为“青铜时代”,青铜器在当时是礼器更是权利与等级的象征。在陕西境内迄今发现了大量的青铜器。

簋,最早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在祭祀和宴享时的一种礼器,和鼎配套使用,供奉在神坛上祭祀祖先上帝。圆口,双耳,流行于商朝至东周,是中国青铜器时代标志性青铜器具之一。由于这件青铜簋的主人叫“利”,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利簋为圆形两耳方座,这是西周出现的新式样,始见于西周初年,是西周初期铜簋的典型造型。采用上圆下方的形制,也是中国古人对天圆地方这种古老观念的体现。

簋:簋是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皿,与现代大碗的用途类似。形状一般为侈口、圆腹,圈足。耳的数量不一,有无耳、双耳、四耳几类。簋在商时无盖,西周、春秋时常带盖,且有方座或三足。战国之后,簋便很难见到了。

商周时期,簋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从出土情况看,簋常以偶数出现,并常与奇数列鼎相配合,这与史书记载的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的礼制完全相吻合。


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等都属于幻想的神话动物,是古代常见的器物饰纹。饕餮纹兽面巨目凝视,森严恐怖,代表了统治阶级张扬其神秘威严的权利,体现了奴隶主上升阶段时的历史必然力量。云雷纹是青铜器上的一种最常见的典型纹饰,常装饰在青铜器纹饰的空白处作为底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利簋器身所饰的花纹,具备了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是和盛行青铜器的商周时代的社会生产、生活、思想意识紧密联系的,是奴隶制社会上层建筑领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也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工艺美术特征。

利簋铭文

而利簋最为重要,也最有价值的是该器腹内底部所铸4行32字铭文,它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即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故此簋也被称为“武王征商簋” 。

利簋铭文.jpg


利簋铭文

“武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铭文释文

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 。

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作为有司的“利”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铸造了这件铜簋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利簋铭文字体和商甲骨文、金文的形体结构是一致的 。其铭文字体扁长,字迹凝重稳健,并保留有商代铭文字体首尾尖中间粗的特征,是西周早期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利簋是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

商周两代的年代划分就靠它


铭文的记载的史实证实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淮南子·兵略训》、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的记载并相互印证,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意义非凡。利簋铭文虽然简略,却是有关武王伐纣史实的唯一文物遗存。之前,由于缺乏实物资料,关于牧野之战的具体日期,史学界多有纷争,历代学者根据有关记载推算出的年代就有数十种之多,早晚相差一百多年。利簋的发现,除澄清了以往关于武王伐纣具体日期疑惑意外,还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在对夏商周断代的考古工作中,专家根据碳14测年,给出武王伐纣之役(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0-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的武王征商之役的日期,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它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2003年,利簋随34件组档案文献列入第二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02年1月18日, 利簋被确定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 

 牧野之战的历史传奇

牧野之战,武王克商,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然而,长时间以来,人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凭借的都是文献资料,而没有直接的实物见证。 

周人是一个古老的姬姓部族,当尧、舜、禹之际,活动在我国陕西、甘肃一带,古公亶父(周王朝奠基人,文王祖父)之时,周人自豳地迁至周原,自此走向强盛。商王武乙、文丁时代,古公亶父之幼子季历通过对邻近的戎狄部族进行一系列战争,势力得以发展,成为商西方一个强大方国。季历之后,其子姬昌周文王继位。周文王一方面打击敌对方国、部族,另一方面积极争取与国,逐渐壮大成为商西方最强大的势力。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继位。

商代末年,即帝乙、帝辛(纣王)两代,曾长期与东南的夷人部族发生战争,从而放松了对其它地区的控制。同时,商朝的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空前分裂,致使纣王众叛亲离。

此时,周武王看到伐商时机已到,遂率军进抵牧野(今河南淇县南),距商都朝歌仅有70 里之远。商纣王慌忙迎战,结果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对于“武王伐纣”,《尚书?牧誓》云:“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逸周书?世俘》曰:“二月既死魄,越五日甲子朝,至接于商,则咸刘商王受。”上述典籍中的记载正可与利簋”铭文互证。

据先秦史书记载,商代末年,纣王荒淫无道,设酒池肉林,宠爱妲己,置炮烙之刑,挖比干之心,民不聊生,天下沸腾,社会动荡,诸侯离心。周本是远在西北的一个小国,但经过文王的精心治理,逐渐强大起来,周围小国有的被征服,有的自愿归附。到武王即位时,商人的天下已有大半属周。武王得到师尚父(就是《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周公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召公等名臣的辅佐,积极准备讨伐商纣王。

面对周武王的咄咄进逼和武力示威,纣王却不作准备,反而调集主力对东夷大肆用兵,造成王畿(jī)空虚。公元前1046年1月初,武王率戎车300辆,虎贲300人,包括各广土众民、部落之师,合计4万多人,出兵征商,浩浩荡荡地杀向商都朝歌。

纣王以由罪隶和俘来的东夷人等临时拼凑成的约70万人的大军,迎战周军。两军在牧野相遇,武王的军队锐不可挡,再加上东夷人阵前倒戈,纣王大败,自焚而死。当晚,周军进入朝歌城内,商王朝的统治就此结束。



             
— 颂  鼎 —        

颂鼎.jpg


∣西周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年-公元前782年)∣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


西周颂鼎是周宣王时代的史官名颂者所作。

高:38.4cm,宽:30.3cm,重:7.24kg。鼎为圆腹,圜底,二立耳,腹饰二道弦纹。

鼎内壁有铭文14行152字:

颂鼎铭文.jpg


颂鼎铭文

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王在周康邵宫。旦,王格大室,即位。宰引佑颂入门立中廷。尹氏授王命书,王呼史虢生册命颂。王曰:“颂,命汝官成周贾廿家,监新造贾用宫御。赐汝玄衣黹纯、赤、朱、黄、銮、旂、攸勒。用事。”颂拜,稽首。受命册,佩以出,反入觐璋。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用作朕皇考龚叔、皇母龚姒宝尊鼎。用追孝,祈介康纯佑通禄永命。颂其万年眉寿,畯臣天子灵终,子子孙孙宝用。


铭文大意:

在三年五月下半月的甲戌日,王在周地康王庙里的昭王庙。天刚亮,王到了昭庙大厅里,坐定位置。宰引作为佑者带领颂进入昭庙大门,站立于庭院中。尹氏将拟就的任命书交到王的手中,王命史官虢生宣读任命书。王的任命书说:“颂,命你管理有20家胥隶的仓库,监督管理新建的宫内用品仓库。赏赐你黑色带绣边的官服上衣,配有红色饰带的大红色围裙,车马用具的銮铃、旗子和马笼头。执行任务。”颂拜,叩头,接受册命书,佩带以出,又返回庙中,贡纳觐见用璋。颂为答谢和宣扬天子伟大厚重的美意,因而做了祭奠其死去的伟大父亲龚叔、母亲龚姒的宝鼎。用来追念孝意,祈求得到健康、厚大的祐助、仕宦之途通顺、长命。颂万年老寿,长作天子之臣而得善终。子孙后代宝用此鼎。

这篇铭文实际上记录了一次册命典礼的全过程:

1、周王即位;

2、佑者带被册命者入庙门立于庭中;

3、尹氏出示命书;

4、史官宣读命书;

5、命书分两部分,一是任命职司,二是赏赐物清单;

6、受命书,佩带而出;

7、返回,献纳用于觐见的玉璋。

这里的7项仪注,对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

颂鼎铭文是记录西周时册命制度最完善的文体之一,这样完整的记录册命礼仪的文体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对研究西周时期的册命制度具有重要价值,是我们认识当时的礼制是十分珍贵的资料。其书体在西周晚期金文中也有代表性。

 颂鼎孪生姐妹

颂鼎传世共3件,上海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 1件。三件外形相同,皆体呈半球形,深腹,直口圜底,二立耳,窄折沿,三蹄足,口下饰二道弦纹。铭文相同。唯大小有所差别。

上海博物院收藏的通高31.4、口径32.9釐米,重9.82公斤。

颂鼎-上海博物馆.jpg

(上海博物馆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通高25cm、腹深13cm、口径25.7cm,重约5kg。

颂鼎-台北故宫.jpg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大 克 鼎 —

blob.png


∣西周晚期孝王时期(约公元前870年—约前862年)∣
∣1890年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出土∣

∣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大克鼎是周孝王时期一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又称膳夫克鼎,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为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之大盂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毛公鼎一起被誉为晚清“海内青铜器三宝”。

鼎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腹径74.9厘米,腹深43厘米,重201.5千克 。造型宏伟古朴,鼎口有大型双立耳,口沿微敛,方唇宽沿,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是典型的周鼎器形之一。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显得沉稳坚实,是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兽蹄足演化的重要例证。大克鼎颈部饰有三组对称的变形饕餮纹,相接处有突出的棱脊,凡六出;腹部饰一条两方连续的大窃曲纹,环绕全器一周。鼎足上部另饰有突出的饕餮形象三组。鼎耳饰有相对的龙纹。纹饰皆线条雄浑流畅。

鼎腹内壁铸有铭文共28行,290字,内容分为两段,第一段为膳夫克用美辞颂扬文祖师华父辅协周室的功绩,第二段记录克任膳夫以来受孝王的策命和大量土地、奴隶的赏赐。铭文字体特大,字迹端庄质朴,笔画均匀遒劲,上半部刻有整齐长方格,每格一字,布局规整。

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重要文献,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职官、礼仪、土地制度等都有极为重大的意义。铭文的格式、体例,以及铸刻方法,在中国书法史上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大克鼎铭文

克曰:穆穆朕文且师华父,悤襄(譲)氒心,宁静于猷,淑哲氒德。肆克龏(恭)保氒辟龏(恭)王,谏(敕)辪(乂)王家,叀(惠)于万民。(柔)远能(迩),肆克口于皇天,琐于上下,得屯亡敃(泯),易(釐)无疆,永念于氒孙辟天子,天子明(哲),显孝于申(神),巠(经)念氒圣保且师华父,(龠力)克王服,出内(纳)王令,多易宝休。不显天子,天子其万年无强,保辥(乂)周邦,?尹四方。

王才宗周,旦,王各(格)穆庙,即立(位),緟季右(佑)善夫克,入门,立中廷,北向,王乎尹氏册令善夫克。王若曰:“克,昔余既令女出内朕令,今余唯(緟就)乃令,易女叔巿、参冋(絅)中悤。易女田于野,易女田于渒,易女井家(勹累)田于(?山),以氒臣妾,易女田于康,易女田于匽,易女田于(阝尃)原,易女田于寒山,易女史小臣、霝籥、鼓钟。易女井徵(勹累)人。易女丼人奔于粮,敬夙夜用事,勿法朕令。”克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不显鲁休,用乍文且师华父宝彝,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  


铭文释文:

克曰:端庄美善的我的文采斐然的祖父师华父,冲和谦让的心胸,淡泊宁静的神思,清纯智慧的德性。故能谨敬的保护和安定他的君主恭王,整治王家事务,仁爱万民。能使远者怀想,近者依恋。至诚感格于皇天,能使上下信任。得到厚生不会泯灭,赐予幸福无有边际。永远思念他的孙子和当今的天子。天子贤明智慧,安事于神。常念伟大的导师我祖师华父(因为他的庇荫),克得以提拔为王官,接受和宣召王的命令,多次地蒙受王的恩赐。光明正大的天子,(永远延续)万年无疆。保护和治理周邦,长久地统治天下。

王在宗周镐京,天明,王到达穆庙,就位。緟(赞礼官)季护佑着膳食官克,入门,立在廷中,面朝北。王招呼史官之长册命膳夫克。如是王曰:“克,以前我命令你,出入宣召朕的命令,今天我还是重申此令。赐给你红色的祭服,三根絅色中间夹两根葱色的衡带。赐给你野地的田,赐给你渒地的田,赐给你井邑(勹累)人耕种的田于(田允山)地,还有其地的奴隶,赐给你匽地的田,赐给你康地的田,赐给你溥原的田,赐给你寒山的田。赐给你史小臣(宫中杂役)、霝官、籥师、鼓师、钟师赐给你井邑的微人和(勹累)人,收取。赐给你的井邑的人奔于(日东)地,(不留在井邑)。早晚尽职尽守的工作,不要荒废了朕的法令。”克拜稽首,称扬天子的光明正大的美意,为文祖师华父铸造宝器,克祈愿万年无穷尽,子子孙孙永宝用。

大克鼎的不平凡经历 


宝物面世

大克鼎于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处窖藏,窖藏中有1200多件青铜器,一同出土还有一套七件小克鼎,一套六枚编钟(克钟),另有盨二件,镈一件。

潘家得宝

出土后,首先被天津人柯劭态买下,收藏大家潘祖荫又用重金从柯氏手里购得,成为大克鼎的主人。

于此同时1849年出土的大盂鼎,几经辗转,由当时陕甘总督左宗棠幕僚所得并献给左宗棠,而左当年遭人陷害时被当时的金石收藏家潘祖荫所救,左获得大盂鼎后赠给潘以谢搭救之恩。从此,大盂鼎、大克鼎这两件周朝时期最大的青铜器齐聚潘府,成为当时京城的一大新闻。后潘祖荫故,其弟潘祖年将大盂鼎连同其它珍玩一起,由水路从北京运回苏州老家。

觊觎大鼎

光绪之末,金石大家端方任两江总督。曾一度挖空心思,想据大盂鼎为己有。均为祖年所拒。但端方之欲始终为潘家所患。直至辛亥年,革命暴发,端方被杀。潘家和大鼎才真正逃过端方之难。

民国初年,曾有美籍人士专程来华找潘氏商谈求让大鼎,出价达数百两黄金之巨。但终为潘家所回绝。三十年代中叶,国民党当局在苏州新建一幢大楼。有官员忽发奇想,要在大楼落成后以纪念为名办一展览会,邀潘家以大鼎参展。以图无限期占有大鼎。然此拙劣伎俩为潘氏识破,婉言拒绝了参展。

复埋地下

1937年日军侵华时,苏州很快沦陷。国将不国,人命难保,为躲避战火,潘祖年孙媳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到底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赠宝于国

1951年7月,移居上海的潘达于寄出一封信:“窃念盂克二大鼎为具有全国性之重要文物,亟宜贮藏得所,克保永久。诚愿将两大鼎呈献……”

刚刚成立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以隆重的授奖典礼表彰潘氏捐献之举。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文物处处长唐弢主持,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部长陈望道致辞,颁发的文化部褒奖状上落着部长沈雁冰的大名:“潘达于先生家藏周代盂鼎、克鼎,为祖国历史名器,六十年来迭经兵火,保存无恙,今举以捐献政府,公诸人民,其爱护民族文化遗产及发扬新爱国主义之精神,至堪嘉尚,特予褒扬,此状。”潘老卧室里,家具简朴,别无装饰,这张奖状,却一挂就是50年。

国宝安家

1952年,上海博物馆开馆,二鼎如愿入馆,使市民第一次饱览了这闻名半个多世纪的“国之重器”。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等125件珍贵文物应征北上。两件巨鼎自此各镇一方。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