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景云铜钟因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而得名。钟起初是被悬挂在刚落成不久的唐景龙观的钟楼上的。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名钟”,世界名钟之一。

钟高247厘米,腹围486厘米,口径165厘米,重6吨。钟用铜锡合金铸成,铸造时分为5段,共26块铸模,钟体可见铸模痕迹。钟形上锐下侈,口为六角弧形。钟顶端坐一蹲兽,唤作“蒲牢”。钟身有可调节音律的“蒲牢”形钟乳32枚,钟声纯美优雅,清脆洪亮。钟身周围铸有纹饰,自上而下分为3层,每层用蔓草纹带分为6格,共18格。格内分别铸有飞天、翔鹤、走狮、腾龙、朱雀、独角独腿牛等图案,四角各有4朵祥云,显得生动别致。铸工技巧娴熟,雕工精细,纹饰精美,线条流畅,显示了唐代高超的冶铸技术。

蒲牢:

民间相传为“龙生九子”之一,排行第四,喜好音律,善于嘶鸣,充作洪钟提梁的兽钮,助其鸣声远扬。因此,安置于古代大钟之上的大多是蒲牢的形象。传说蒲牢生活在海滨,且十分害怕鲸鱼,一旦遭遇鲸鱼攻击,它就声音洪亮的大叫不止。因此,在民间,人们把撞钟的长木雕刻成鲸的形状,求其钟声能够格外响亮。

钟身正面有骈体铭文一段,共292字,分为18行,每行17字,空格14字,字体为稍参篆隶的楷书。此铭文由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并书写,内容是宣扬道教教义,阐述景龙观的来历、钟的制作经过以及对钟的赞扬,是李旦传世极少的珍贵书迹,故此铭文为研究书法史者所珍视。而景云钟成为存世唯一由皇帝撰文书写、监工铸造的青铜大钟。景云钟也以它自身独特的形制,精美的雕刻,古秀的书体,幽邃的声音,高超的冶炼技术,跻身于世界名钟之列。

“钟”与“楼”患难与共的坎坷经历

景龙观原址在今西大街广济街口,为唐代皇家道观。现在看到的西安钟楼最初就位于景龙观内,而景云钟就悬挂于钟楼之上。开元年间改景龙观更名为迎祥观。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和钟楼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

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在唐长安钟楼旧址上又重建了一座钟楼,以保存这口富有神话色彩的“景云钟”,作为报时之用。据说每天撞击报时的时候,全城都能听到清亮悦耳的犹如凤凰鸣叫的钟声。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扩建西安城,由巡抚御使龚懋贤主持,钟楼被整体迁移于今天西安钟楼的位置,成为一座绾毂东西、呼应南北的轴心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钟楼。而此时此刻景云钟也得以再度面世。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据负责迁移钟楼任务的陕西巡抚龚懋贤所撰《钟楼碑》记载,当钟楼移建工程完结之时,把景龙观的大钟搬来悬挂起来,虽然钟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景云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只好又把它送回原处。而只好按照1∶1的比例仿制景云钟,再造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之上。

对于景云钟不响的原因,有人认为它是“历世久远,神武有灵”,不愿被挪动;也有人说,钟置于室内正好像是“待瓮以呼”,应该移到楼外。 

民国初年,景云钟曾在西安亮宝楼展出,后长期存放于此,供人参观。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钟拆卸外运,埋于乡下避难。建国初,人民政府才将景云钟迎回古城,受技术条件限制,于1953年移入西安碑林,陈列于二门里东亭内。在1964年于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览中,景云钟凭外形和声音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被推选为世界名钟。

 1996年西安市决定仿制唐景云钟。仿制的景云钟外观与原钟近似,通高2.45米,重6.5吨,钟裙外径1.65米,纹饰、铭文酷似原钟,音质嘹亮雄浑,可与原钟媲美。1997年1月30日,沉寂了数百年的晨钟暮鼓再次在古城响起。所以现悬挂于钟楼西北角的钟是仿制景云钟做的,而原钟静静的躺在碑林博物馆为世人诉说它的过去,明代仿制的铁钟则收藏于小雁塔所在的西安博物院内。

西安碑林收藏的国宝景云钟

西安钟楼悬挂的仿制景云钟

 2000年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唐景云钟又登上方寸之地的邮票,再次成就了它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命。历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就是由此钟发出的。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