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青铜鹅.jpg

— 青铜鹅 —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
∣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

∣ 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

 

这件青铜鹅出土于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

七号坑是在2000年8月临潼区晏寨乡孙马村一村民在打墓时发现的,随即由陕西省考古所和秦俑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进入现场进行钻探,证实了它是秦始皇帝陵的又一座神秘陪葬坑。编号为K0007。因在七号坑内首次出土大量秦代青铜禽类,故又称“铜禽坑”。

以往发现的陪葬坑都是以真正的鸟兽陪葬。青铜水禽作为陪葬品在秦代考古中属首次发现,这对丰富和评价秦始皇帝陵的文化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神秘的秦始皇陵7号陪葬坑

考古工作者在七号坑共清理出土青铜禽46件,其中青铜天鹅20件、青铜鹤6件、青铜凫雁20件。另外还出土造型奇异的陶俑15件。这些青铜禽类和陶俑,给该坑的性质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至今对于七号坑出土陶俑的性质和用途还没有较为统一的结论,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和综合研究。

出土的青铜水禽分为站姿和卧姿两种,站姿水禽脚下都有踏板,爪指与踏板塑成一体。这些水禽按区域大小分组摆放,排列整齐,水禽体态由大变小,体形最大的天鹅排列在最西端,其次为青铜鹤,之后是体形较小的青铜凫雁,所有水禽头部均朝向象征性的河道中央。

所出土的水禽展示的都是动态过程中的瞬间姿态,姿态闲散,动作不一,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在木台上或立或卧,有的水中觅食,有的伏卧小憩,有的曲颈汲水,栩栩如生。塑造了一幅生动的群禽嬉戏图,使得静止的陪葬坑有了动态的美感。其中青铜天鹅站立在长方形的青铜踏板上,两两相对,或伸颈欲鸣,或弯曲回首,姿态各异。而青铜仙鹤则俯首啄着一只青铜虫,准确地表现出了仙鹤从水中取食的瞬间形态。

青铜鸿雁1.jpg青铜鸿雁

青铜鹤


青铜鹤,通高77.50厘米通长101.00厘米。站立于对角的镂空云纹踏板上,长曲颈下伸至地面作觅食状,喙中含一铜质虫状物;翅端羽毛垂落于尾后;腿爪细长,爪趾与踏板塑于一体;鹤体高大,造型逼真,与一般铜鹤抬头挺胸的姿势不同,这只鹤表现的是鹤从水中觅得虫虾后尖喙离开水面的瞬间姿态。



青铜天鹅1.jpg

青铜天鹅

青铜天鹅,通高39.50厘米,通长91.50厘米

水禽的生动形象说明它们是被被集中管理的,此时还没有被主人召集起来从事某类活动。如此众多青铜水禽的出土,说明这个陪葬坑营造出了某种“水环境”。这无疑“证实”了秦始皇陵下宏大的“水银世界”的传说。

由于盗扰及坑体焚毁坍塌,这些水禽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损,损毁严重的已经无法修复。同时,由于长时间潮湿环境的侵蚀,水禽都有一定的锈蚀。出土时青铜水禽都不同程度地保存有白色彩绘,可见,当时青铜水禽制作完成时,表面也施有彩绘。

出土的15件陶俑共分为两种姿势,一为跪姿,一为坐姿,他们均头戴软帽,身着短袍,下穿长裤。跪姿俑双膝跪地,上身挺直,右手向前弯举,手心似有持物痕迹,左手下垂。坐姿俑双腿前平伸,席地而坐,体前俯,两臂平压在双腿之上,左手半握,拳心向上,右手半握,拳心向下。这种姿势表示的意义,实在令人费解。有人推断它与秦代音乐或乐器有关,看来也并非如此简单。

秦跽姿俑1.jpg

跽姿俑

跽姿俑通高127.00厘米,左臂自然下垂,左手指并拢伸向下方;右臂上举,肘部微屈,上身直挺,双膝跪地,足尖抵地,似乎准备由跽姿向站姿起立。专家分析考证,跽姿俑的形体姿势应该是正在击鼓、钟之类的乐器。

箕距姿俑 .jpg

箕踞姿俑

箕踞姿俑双腿向前伸直平坐在地上,左手微握掌心向上、右手握拳掌心向下,两脚张开,形状像箕一样。

七号坑是死后成仙观念的反映?

对于七号坑出土陶俑的性质和用途,有些学者认为,青铜仙鹤或许与人们死后乘鹤成仙的传统思想观念有关,而那些不同于其他陪葬坑的兵马俑、百戏俑的姿势怪异的陶俑,应属于一种新型的代表着另外意蕴的载体,或许他们与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帛画一样,与古人某些神仙思想,仙人导引术有关。就是说,从秦陵所展示文化现象来看,不但反映了秦人的“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仙人思想在现实和阴间的相通和统一。

七号坑是驯化水禽的地方?

七号坑内同时出土的银质义甲和青铜小件等小物品是古代乐器使用的工具和配件,故也有学者据此来推测七号坑可能是乐师(陶俑)以音乐来驯化水禽,供皇帝娱乐的地方。也就是说这些陶俑应该是在奏乐的乐师,只是手里的乐器已经腐化消失了。这也是秦人的“事死如事生”的思想观念的反映。

总之,对于七号坑出土陶俑的性质和用途,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发掘和综合研究。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