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它以在碑林众多碑石中体积最大、形制最独特并且最早移入西安碑林而构筑在碑林中轴线的聚焦点上,成为这碑石之林中的“迎客第一碑”。为一件国宝级文物。
《石台孝经》矗立在碑林广场上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内,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为《孝经》所作的序、注解并亲自书写,太子李亨(唐肃宗)篆额,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天宝四年(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
这块碑石高近6.2米,宽1.2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和卷云蜷龙,神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身由四块黑色巨石组成,长方柱体,四面刻字,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垒起,, 所以此碑被称为《石台孝经》,石台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 形制特殊,庄重魁伟。
这块碑因体形超级巨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
碑的题额是太子(后来的唐肃宗)李亨用篆书写成的“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碑文内容是被历代封建王朝奉为治国之本和约束民众准则的“孝经”。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小字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孝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利、德之本,这在碑侧所刻唐玄宗的一段行书批注中也有着明白昭示:“孝者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故亲自训注,垂范将来。”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碑文隶书,十八行,每行五十五字,书法工整,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结体庄严恢弘。“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经典,十三经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石台孝经》的风雨历程
《石台孝经》从刻成至今已有l000多年的历史了,它刻成后最早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公元874年,黄巢起义爆发,长安城遭到战火冲击,与《开成石经》一同遭到劫难。公元904年,朱温胁迫唐昭宗东迁洛阳,唐长安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国子监也在劫难逃,这时,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开始缩建长安城,国子监被划在城外,韩建便将《石台孝经》迁到城内的“唐尚书省之西隅”。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陕西运转副使吕大忠(宋代吕氏四贤之一,碑林的创建者)又将《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一批重要碑石移至西安碑林现址,使之成为西安碑林的第一批文物,奠定了西安碑林的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