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汉唐盛世,造型艺术因反映时代精神而大放异彩。汉代石刻的雄劲、简炼,唐代石刻的精美、圆润,都表现了中华民族进取、向上的气派和精神,在中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西安碑林石刻艺术是碑林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由石刻艺术室和石刻艺术馆两部分组成。分别陈展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这些石刻宏阔精美,富丽生动,被誉为我国“第一座大型室内石刻艺术室”。

石刻艺术室又称碑林老石刻馆,建于1963年,匾额上的“西安石刻艺术室”7个大字为陈毅元帅所题。馆内主要陈列与陵墓相关的90件石刻艺术精品文物。

陵墓石刻是随着陵寝制度和丧葬习俗的发展而产生的,陵墓石刻一般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地下石刻以墓室内的实用性兼装饰性石刻及石刻棺椁、墓志铭等为主,以出土于陕北的东汉画像石和隋唐石棺椁为典型代表。地上石刻主要是置于古代帝王贵族陵墓前的大型石刻品,分为仪卫性和纪念性两类。陕西的陵墓石刻则以汉唐时期最具特色,也最具分量,其中的精品又大都收藏在西安碑林石刻艺术馆。集中展示了汉唐墓葬艺术中的多元文化内涵,通过众多文物阐释了有关丧葬题材后面隐藏的观念与信仰,以及这些艺术形式背后所赖以产生的历史根源,进而使我们在历史的片段中去感悟世俗美术之间的互动与交融。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石刻艺术馆建成于2010年,又称新石刻馆。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精品佛教石刻造像,形式多样,既有传世的精品,也有建国后历年发掘品。有浮雕,也有圆雕,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研究佛教造型艺术发展脉络的珍贵实物。大量隋唐时期各式精美的诸佛菩萨石像,让人新堂宁净,对于佛教信仰者来说,这里更是上朝拜佛祖的“天堂”。2011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今天和大家一起欣赏的几尊雕像就是碑林博物馆收藏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石刻艺术文物。

石犀

石犀.png

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这件作品体积硕大,造型独特,形象生动,实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中的精品之作。整个石犀重达10吨,质地为陕西富平所产的青石,通长340厘米,身高209厘米,用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这件作品在雕刻风格上承袭了汉魏石刻稳重、质朴的特点,但手法上则更加写实、精确,充分体现了初唐雕刻艺术的趋尚与风格。目、合口,鼻上有一像肉瘤似隆起的犀角。脚有三趾,作缓步走动的姿态。右前足石座侧面原刻有:“高祖怀远之德”六字,由于岁月磨泐,今仅能辨出“祖”、“怀”、“德”三字。这件石犀虽然体型高大,但比例却十分恰当,反映了当时雕刻家对这种动物造型的整体把握。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所以说这件石犀本身理应视为中外友好往来的纪念物。

唐代无字六螭碑首

1951年出土于西安东郊中兴路窑场,碑首两侧各有三条螭首向下,身体缠绕。两面雕刻,正面螭抓托举上承火焰宝珠的宝相莲花台。背面有妙音鸟(又叫迦陵频伽)。这个碑首雕刻精细,刀法已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拧绕穿插关系秩序感极强,下部本应刻字的碑额部分却空空荡荡,疑似从未使用过,也可能由于某种原因被暂时掩藏,不让人所知。 属于唐代皇家遗物。


不动明王像

不动明王.jpg

1958年出土于西安市安国寺旧址。通高72厘米。像为坐形,圆目宽鼻,颜面造型饱满,梳高发髻,项饰精细,袒露上体,斜披纱巾,下身裙带轻薄,自然飘落在岩石上。双臂虽残,但仍能显示出天王威武雄健气势,刀锋流畅刻画精美,雕刻技巧娴熟,堪称唐刻佳作。

明王在佛教中的身份就是佛的“忿化身”。俗话说:佛都有火,佛一旦发火后会怎样呢?那就是变身。每个佛都有个对应的“忿化身”,如弥勒佛的“忿化身”是大轮明王,大日如来的“忿化身”是中央不动尊明王(即不动明王)等。不动明王为佛教密宗八大明王首座,具有在遇到任何困难的时候,均能扫除障难,并不为动摇之意。“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不动尊明王是理性的象征。在日本,几乎每一间寺庙里都供奉有不动明王像。

安国寺,是唐代著名的密教寺院,遗址在今西安市东北隅。唐长安城长乐坊以东,与青龙寺、兴善寺齐名。安国寺始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后在武宗灭佛时被毁。唐懿宗咸通七年(公元867年)重建。西域僧人利渉、河中僧人良贲以及端甫等名僧均出自这里。当年,寺内屋宇雄阔,壁画众多,供奉有多尊大型石佛像和塑像。1958年在安国寺旧址出土的这十一尊密教造像很可能是在唐武宗法难中遭破坏而埋入地下的。他们造型别致,多束腰,衣纹为旋纹,流动感强,神态生动;莲花座雕饰饱满华丽,岩石座刻凿细致。这批造像展现了唐代密宗造像独特的艺术魅力。

唐菩萨立像

西安碑林博物馆收藏的佛教石刻造像,数量多、时间跨度大、形式多样,多出土在关中地区,基本反映了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这尊雕像就是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唐代菩萨像,虽然她的头部和双臂都已残缺,但从颈部那华丽的理路来看,应为佛教密宗的一尊观音菩萨像。

菩萨像高110厘米,用一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质地细腻,透明柔润。造型优美、宽肩细腰,体态饱满丰腴,肢体呈扭动之势,动感强烈。再加上那突起的胸部和富有质感的腹部,以及那斜披在肩上的轻纱,都使人们联想到她应是一尊充满青春活力的女性形象。而两个膝盖骨透过轻纱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大小差异,是由于站立时着力点不同出现的情况,雕刻如此细腻,让人惊叹。该造像虽然胳膊、头部均已残缺,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思。雕刻精细巧妙,展现出了唐代雕刻技艺的高超。

这种用女性特有的秀丽身躯来集中表现菩萨,正是唐代的一种大胆尝试。这个时候人们已将早期对宗教之神的神秘感转化为对人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使宗教造像尽量地人格化、生动化,这正是唐代宗教石刻的独特之处,而这尊断臂菩萨像具有极高的写实与神形兼备的艺术魅力,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为西安碑林的镇馆之宝。

菩萨像出土于唐大明宫遗址范围,从其上乘的石质,体量之大,雕刻之精细能看出原应为唐代皇宫内供奉之物。

唐代宗教政策比较宽松,后来佛教经济的极度膨胀影响了国家税收,励精图治,希望中兴唐朝的唐武宗李炎在会昌五年(845年)下令灭佛,对佛教是一次灭顶之灾。菩萨残手断臂,可能就跟唐武宗“会昌法难”有关。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