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兽葡萄铜镜 —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海兽葡萄铜镜 —
∣唐(公元618年—907年)∣
∣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海兽葡萄镜又被称为瑞兽葡萄镜,是唐朝铜镜中非常引人注目的铜镜种类,唐代铜镜的代表,是唐代铜镜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
这面海兽葡萄镜为圆形,直径21.3厘米。镜背面图案由高浮雕式的若干瑞兽和葡萄枝蔓组成,形态各异的瑞兽穿梭嬉戏在葡萄藤间,充满了生气。
瑞兽是以狮子为原形,经过艺术再创作的特别形象。葡萄经丝绸之路传入长安,它茂密的果实象征着“多子和富贵”。葡萄和狮子都是域外的生物,将葡萄、瑞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这枚铜镜又被誉为“凝结欧亚大陆文明之镜”。
海兽葡萄镜图案鉴赏
铜镜一圈轮脊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
中心以伏兽做钮,腹下穿孔。伏兽形体较为丰腴,身披繁密华丽的鬃毛,背脊高耸,肢体结构明显,肢爪劲健,显得矫健、灵敏,造型巧致工艺精湛,风格富丽华美。
内区八只海兽姿态各异,或驻足或匍匐或就地打滚仰面朝上或戏耍打闹瑞兽皆浮雕感很强,刻画细腻,形体丰腴,四肢矫健,鬃毛纤毫毕现,神态刻画细腻传神,目光炯炯有神,构图变化多端,极富动感。
外区隐约一圈细轮脊,周围葡萄果实叶蔓缠绕,表现出一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田园风光情景;数只走兽和飞鸟掩映在葡萄枝蔓叶实之中,瑞兽丰满灵动,雀鸟翎羽飘逸,翱翔盘旋,姿态娴雅,更显婀娜多姿,果实堆砌,枝条漫卷,花叶铺陈,充满生命力的葡萄枝蔓叶实显示出优雅秀巧之美,契合了盛世时期的审美风格。
海兽葡萄镜一般最小的有几厘米的,最大的大概有三十多厘米,不过十五厘米以上的,已经比较少见而高档的了。形制主要为圆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主体纹饰由四五个瑞兽和葡萄曼枝组成。唐代铜镜是中国古代铜镜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海兽葡萄镜是最早将高浮雕艺术使用在铜镜上,具有开创性和观赏性,体现了这一鼎盛时期的高超铸造技艺。
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为“多谜之镜” 。唐代海兽葡萄镜也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古代铜镜制作的最后一个高峰,是中国4000多年铜镜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镜种之一。
铜镜上的海兽是什么动物
唐代马的艺术形象十分丰富,铜镜上的海马形象“似马非马”,有关专家认为这是受了汉代“天马”神话传说的影响。
这类铜镜在宋代的《博古图录》上称“海马葡萄镜”。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鉴》上则称之为“海兽葡萄镜”。另外还有的称为禽兽葡萄镜、天马葡萄镜、瑞兽葡萄镜等名。但“海马”、“海兽”名称的使用还是较为普遍。
“海马”、“海兽”的称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释,究为何种动物,至今也没有一致的说法。早年德国有位学者认为“海马”是古代伊朗与祭祀有关的一种植物Haoma,后转化变为“海马”。还有人认为“海马”是海外的马。古传中国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骢”,则有的学者认为“海马”便是这种“青海之马”的简称。显然,这些是人们的推测。清代人注意到了铜镜上的兽“似马非马”,故称之为“海兽”。
关于瑞兽与葡萄组合纹饰的来源与寓意,《金石索》说:“海马蒲桃意,博古图不释其意,或取天马徕自西极及张骞使西域得蒲桃归之异欤?”,据此有学者认为它来源于古代的波斯或希腊罗马。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现在一般认为这种葡萄镜的纹饰配置,是把六朝末年在中国已经流行的葡萄纹样与四神十二辰镜或四兽镜、五兽镜、六兽镜等纹样结合起来,并将它们自由变化的产物。因为文献证明从汉代张骞通西域后,我国就开始了葡萄的种植。唐代葡萄种植及以它为纹样已经比较流行了,在当时的丝织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纹饰。而瑞兽纹饰在中国自有传统,六朝,隋,初唐镜上颇为盛行。这两种纹样在大唐宽松的文化氛围下交融为一体,成为最具唐代特征的青铜镜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多海兽葡萄纹镜鉴赏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院也分别收藏一块唐代“海兽葡萄纹镜”。
海兽葡萄纹镜,故宫博物院藏
铜镜面径11.9cm,圆形,厚重,质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纹为主题纹饰,间饰海兽、鸟雀、蜂蝶、花草等图案,华丽而繁缛。其构图方式分作内外两圈,由于葡萄及长瓣花之枝蔓由内圈连亘于外圈,甚至延及外缘,故世人亦称此种铜镜为“过梁葡萄纹镜”。此唐镜兽形钮,镜外缘为高直的窄线棱边。
海兽葡萄纹镜,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直径21厘米,瑞兽为高浮雕,偏外近中处有一高竖的圈档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边缘亦高竖缘。内区各种姿势的瑞兽在葡萄曼枝间绕伏兽钮奔驰。外区葡萄曼枝、飞禽、走兽、蜂蝶相间。边缘饰一周花瓣纹。柔长的枝条、舒展的花叶、丰硕的果实、生动的瑞兽与纷飞的禽鸟蜂蝶构成一幅富有魅力的图案。
国之铜镜史
铜镜是我国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装整容的实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各朝各代均有制作。到了水银玻璃镜问世以后,逐渐停止了制作。
人们喜爱铜镜,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构思主题更具有艺术的感染力。古代铜镜上有的纹饰的寓意与配置,至今仍有许多解不开的谜,如战国山字纹镜,汉代的规矩纹镜,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
据考古资料记载,远在殷商时期就有铜镜,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已成为当时常用的生活用品,以后各代均有铸造。直到玻璃镜出现以后,它才随着玻璃镜的普及而退出历史舞台。
商周铜镜—发展早期
铜镜发展的早期,以齐家文化、商周铜镜为代表。殷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桥形拱起。西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也都是圆形,镜钮有桥形、半环形、长方形等多种类型。铜镜可分为素面镜、重环纹镜和鸟兽纹镜三类。西周早期以素面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以素面镜为主的传统。
春秋战国铜镜
春秋战国时期是铜镜流行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出现素面镜和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一般都薄而圆,上有桥形钮。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连弧纹镜、彩绘镜、金银错纹镜。战国晚期至秦末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还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五山镜、六山镜等,花样繁多、品种丰富,为后来铜镜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汉代铜镜
汉代铜镜发展鼎盛,是我国铜镜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墓葬出土的铜镜以汉代的数量最多。汉代铜镜不仅数量上比前朝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很大发展,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汉武帝时期的铜镜以四乳钉为基点组织主题纹饰的布局方式,铜镜向世俗化与商品化方向发展;二是突出主题纹饰,地纹逐渐消失;三是主题纹饰素朴,图案结构简单;四是铭文逐渐成为铜镜纹饰的组成部分,汉武帝前后出现了完全以铭文为主题内容的铜镜,这个时期半圆球状钮完全代替了战国铜镜的弦纹钮,成为我国古代铜镜钮的基本形式。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铜镜
这一时期的铜镜因受连年战争的影响而种类不多,铜镜处于中衰期,主要是沿袭汉镜的样式,创新很少。这一时期神兽镜流行最广,从整个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时期。
隋唐铜镜
隋唐铜镜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分,铜镜就显得光亮,既美观又实用。隋代和唐初年间,政府对铜镜的制造并不限制,铜镜制造业十分发达,可以说达到了新的高峰,由以前单一的圆形发展出菱花形、葵花形、方形等。铜镜背面的纹样也十分丰富新颖,有四神十二生肖镜、瑞兽镜、葡萄镜、神仙人物故事镜、八卦镜、万字镜等,瑞兽镜比较盛行。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最最辉煌的鼎盛时期,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被誉为“工艺技巧与艺术装饰的完美结合”。它摆脱了汉式镜的拘谨板滞,侧重于自由写实,其图纹从汉代铜镜的繁杂、拘谨、呆板,变得简练、流畅和清新,制作工艺也极为精细。既有艺术的魅力,又有与现实生活的和谐统一。飞禽走兽、植物花卉纹饰是这个时期铜镜装饰的主要题材。海兽葡萄镜是唐代铜镜最引人注目的镜类,它的纹饰图案充满了神秘色彩,被许多专家学者称之为“多谜之镜” 。
宋代铜镜
宋代以后,铜镜逐渐走向衰落。我国铜镜在唐之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到宋代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亚字形铜镜显著增多。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等装饰题材的铜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和八卦镜等。在这些图纹镜类中,铸有商标字号的铜镜居多。
金代铜镜
金代铜镜纹饰,以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为多,也有一些新图样,其中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多,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一时期的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面镜等,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代了。
铜镜常常出现在纪年墓葬之中而与其他遗物共存,由于造型、纹样风格有很大的一致性,时代变化也比较清楚,往往作为断代的重要参考。
综观我国古代铜镜发展的历史,从其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成就来看,战国、两汉及唐代是铜镜最重要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