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钟山石窟14.jpg

这是陕北子长县钟山石窟的复原模型。钟山石窟位于陕西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开凿于东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年),历经千余年建造而成,共由18个石窟组成。

这里复原的是钟山石窟中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中窟,窟内有大小佛像1万余尊,故称万佛洞。该窟从现存碑记中得知最早建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以后各代都有重修。最大的石佛洞建在天然崖石上,正中为一基坛,坛上有三组人物雕像,每组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居中,他结跏趺坐于束腰八棱仰覆莲座之上,右手作说法印,左手附膝,脸形略瘦长,头上有螺髻,身着双领下垂袈裟。佛左侧为号称“头陀第一”的弟子迦叶。“头陀”是佛教的苦行方式之一,迦叶是靠苦行僧起家的,他为老年形象。右侧为号称“多闻第一”的弟子阿难。他长于记忆,记性最好,为青年形象。佛前方为文殊、普贤两菩萨,他们均盘坐在莲座之上。八根石柱及四壁上雕满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佛像,这些佛像表情、姿态等都被塑造生动形象,充分显示出高超的雕刻水平。

最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万历年间,在主窟的外壁上,又精雕了道教老子及关帝的造像。清代又将孔子的造像补雕其上,这三教圣人的“大聚会”,形成了钟山石窟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风格。

石窟艺术起自西晋,盛行数百年,至宋代已始衰落。而钟山到宋代却更为兴盛,它不但继承了唐代雕刻丰满圆润的写实风格,而且在造型上更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是中国雕刻艺术的一大飞跃,成为中国北宋石雕艺术的代表作。

               


                                    第二个敦煌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位于陕西省子长县城西15公里处的钟山南麓,又名万佛岩、普济寺、大普济禅寺、石宫寺。

始建于晋太和年间(公元366—370),历经唐、宋、金、元、明、清等千余年凿建而成,据历史记载共有十八窟。整个石窟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水,西眺安定故城,为中国丝绸之路北线必经之道。石窟经历代修葺,至元初,已有大小石窟11处,周围古塔林立、寺院延绵,古建成群,占地360垧,僧人500。是中国西北佛教传播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主持僧北辖葭州(今榆林佳县),南统骊山(今西安临潼)。石窟规模宏伟,气势壮观,历代香火不断,有“人间胜地”之称,成为方圆数百里群众宗教文化生活的圣地。据清道光“安定县志重修石宫寺碑”记载,这里原有中殿、十王殿、明王殿、金刚殿;还有万佛楼、钟鼓楼、三官楼、观音阁及禅室方丈。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可惜后来因战乱而遭受焚烧破坏,除正殿石窟外,尽成废墟。

钟山石窟现地面可见有6个洞窟,从左至右,依次编号。3号窟即主窟,1号窟和2号窟尚存部分造像,其余各窟造像,风化漫漶严重。现钟山石窟仅发掘五窟,均为国家一级文物。以中窟(五窟中的三号窟)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窟内有大小佛像万余尊。故称万佛洞。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复制品也正是中窟的复制品。中窟始建于宋英宗平治四年(1067年),洞内富丽堂皇,色彩鲜艳,万尊雕塑,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浮雕佛像错落有致,做工精细。中外学者认为,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不在云岗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之下。专家结论为:“中国最早的石窟群”、“全世界罕见的石窟”、“第二个敦煌”,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主窟万佛岩呈长方形,面积为225m2,平顶八卦莲花藻井,石窟中央凿石成基坛,长11米,宽5米,高1.4米。

坛基上有3组14尊大型主体石雕,主佛像为释迦牟尼三世佛,分别为过去世、现在世和未来世。释迦牟尼像高3.54米,就地而雕,与坛基紧密连为一体,每尊佛像与左右胁侍弟子、菩萨构成一组造像。释迦牟尼结跏跌坐[jié jiā fū zuò] 于束腰形仰莲须弥座上,形象十分庄重。

每尊释迦牟尼佛像左右分别侍立大弟子迦叶和小弟子阿难,均脚踏莲座,通高2.5米,形象逼真而生动。迦叶塑造得瘦骨嶙峋,饱经沧桑,忠贞不移,将艰难的苦行生涯表现得淋漓尽致。阿难则面相清秀,温顺文静,聪明睿智,天真活泼,双手合十作祈祷状。

坛基东西两端各立一尊侍协菩萨,脚踏莲台,头戴花蔓冠,身披缨络宝珠,下着长裙曳地,紧贴双腿,斜腰倚屈,体态丰满,含睇若笑,亭亭玉立,大有九天下凡之势、出水芙蓉之貌,俨然一幅绝色美女的形象。尤其是未来世左侧侍立的左胁侍菩萨,石带当风,飘摇欲举,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

坛基的正前方(现在世的正前方),置一对对称的自在观音,盘腿坐在仰莲须弥座上。

坛基前下方,东有骑青狮的文殊菩萨,西置骑大象的普贤菩萨,恰似一对严阵以待的骑士,随时听从主人的调遣CF6A1662.jpg

CF6A1666.jpg

坛基上分前后两排分布着8根接地连顶的方形石柱,石柱1米见方,高5米,上呈窟顶,均为建窟时所留支撑顶板岩石之用。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一样,均密无间隙地刻满数层万余尊浮雕小佛像,这些浮雕均以佛教故事为主。

石窟四壁上满雕数层千余尊佛、菩萨、罗汉、弟子等造像,喜怒哀乐,各不相同,姿势各异。这一尊尊造像,既简洁明快,遒劲有力,又雕刻精美,造型逼真,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石窟前壁下方浮雕有16尊均高0.7米左右的罗汉像,或合目诵经,或恍然深思,或侧首,或垂眉,或微笑,或怒视,每个形象都显示出不同的性格。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恶煞,有的闭目诵经,有的含睇若笑,有的宁思沉睡,个性鲜明,气韵生动。

两边的造像龛里,雕有太子出行图和僧人启门图。尤其是东壁的造像龛里的太子涅槃图,更是刻画得惟妙惟肖,释迦佛仰身而卧,进入不生不死的境界。把太子升天成佛的经过表现得的活灵活现。一代哲人释迦牟尼八十年,以他觉悟到人生真谛教化众生,当他感到大限降临,便在天空拘尸那城跋提那河畔的婆罗双树之间,向弟子们讲说了整整一天一夜的《大般涅槃经》,然后卧倒圆寂。“化功已毕,入寂必乐”的释加牟尼,侧身而卧,进入了不生不死的超凡境界,安详若睡,阖目似瞑,鼻翼尤觉翕动,展示出佛教“寂天为乐”的精神境界。那种恬静、安详、慰藉、超然,永存在那微陷的神秘的嘴角边。而众弟子有的仰面嚎啕,有的俯首饮泣,有的陷入沉思,有的侧目凝视,神情动态,惟妙惟肖。

千年雕凿不辍的钟山石窟主窟内大小万余尊石雕造像,全部妆彩,尤以主像群最精,均以泥金彩绘,虽历经上千年,色泽仍鲜明如初,流光溢彩,金碧辉煌,闪射着千年不衰的缤纷,确实令人称奇叫绝。

所有石窟内的造像,造型逼真传神,工艺精细、形象各异、栩栩如生、排列紧凑、场面富丽,人物朴实粗犷,遒劲有力,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匠师们以十分娴熟高超的技艺,成功地塑造了佛的雍容大度,菩萨的婀娜多姿,罗汉的千姿百态,弟子的老诚持重及其历经磨劫却始终不悔的献身精神,从而展现出了一幅幅气韵生动、非凡,个性鲜明的立体图像。

艺术大师们的造像,突破了天界神的藩篱,而成为生活中美的典型。口含情,目传神,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成为不可多得的稀世佳作。透过这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人们仿佛看到在昏暗的油灯下,世世代代艺术大师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生命,雕刻着膜拜的偶像,寄托着美好的理想,也为后人留下这巧夺天工的惊世之作。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