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邰国遗址位于杨陵区李台街道办杜家坡村,西至疙瘩庙以南、永安村以北一带,东西约1.5公里,南北约1公里。属渭河北岸二级台地。遗址灰层堆积高达3米,在未扰乱的灰层中从上至下发现有红、黑细泥陶器和夹砂灰陶器,以及附加堆纹和绳纹灰陶器;上层有秦、汉云纹瓦当和瓦片。除灰层外,还发现多处灰坑、窑址和长达15米的居住遗址,以及高4米、宽2米的窑穴遗址。在杜家坡村西和疙瘩庙村南,分别发现南北长8米和28米的两处夯土层。

杜家坡以北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院内,原有一古墓葬群。遗址内出土有大小不同的磨制石斧、陶碗、陶釜、陶罐、陶鬲、陶纺轮、骨锄、薄片小纽铜镜及铜戈等器物。在战国至西汉的8件陶釜、陶瓮上,发现有“斄(邰)市”“斄(邰)亭”二字印文。

1978年平整土地时,在遗址的西边揉谷镇法禧村以东200米处,发现有宽约10米秦汉时期夯墙遗迹,以及长达12米的居住遗址,高约4米、宽约2米的窑穴遗迹和铸铁作坊遗址等。历年来还出土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如:秦汉粗绳纹砖瓦、五角水管、绳纹、筒瓦、板瓦、云纹瓦当等。另外,在殿背湾、尚德、陵角、疙瘩庙村,以及东北处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周围,还分布了大量的战国到秦汉墓葬。仅在1986年学校行政楼建设时,就发现秦汉墓葬80余座,咸阳市文管会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报告见《考古与文物》1992年3期),出土了大量不同质地的文物,如:石斧、陶碗、陶仓、陶釜、陶罐、陶纺纶、骨锄、小铜镜、铜戈等器物。尤其重要的是在这一带出土了带有“邰市”“邰亭”印文的陶罐,刻有“邰”字铭文的秦代铜壶和铜温壶等器物。

该遗址原名疙瘩庙遗址,1986年咸阳市地名办公室根据地名普查资料会同省文物专家对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据《元和志》《扶风县志》《武功县志》等文献记载孝公十二年 (公元前350年) 始置邰县出土器物铭文证明其地望与史籍记载相印证,故更名为古邰国遗址。

1957年5月31日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邰国是炎黄部落共和后,对“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厥功甚伟的姬弃的封地,姬弃(后稷)选地眼光独到,选择了渭水边的塬坡之地,这样的地形非常有本地方的地域特点,向阳,土壤肥沃。而在水边的高台上耕种,也便于浇灌。这样的耕作方式,有学者提出来叫邰台(台台)文化,认为这是小农时代最为科学的农业耕作模式之一。关中水渠如网,水边有台,必有人居,全是传承了后稷的思想。而后稷感天应人,每在立春之时,扶犁而耕;秋分之日,敬天庆丰。这些内容也成为后世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帝王统治天下的法门,凡是帝王之都均有天坛、地坛、先农坛等。而后稷率部落先民,炸米糕、酿米酒、捧果蔬、献花圈,在北面头道原的高处离天最近的地方,设香案,摆祭品,跳傩舞,敲土鼓,祭祀上天,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遂成为风俗,传承至今。

据考证,四千多年前的邰城,先民们已经开始有城市经营的雏形,面南背北,邰城西北处安置族中长老的坟茔,是为“尚德”,今揉谷镇尚德村就为守灵人所处之地。后人修建的后稷大殿也是面南背北。历史缓慢前行,后稷大殿也渐渐没落,只留下一座土庙立于河边土台之上,土台之上居住的村民们,把自己住的地方就叫疙瘩庙,极言其小。到了殷商时期,姜尚辅佐武王灭商兴周,骑神兽来到邰城,筑高台取名“斩将封神台”。时至宋朝,有外邑人来此,看上此地风水,捐赠银两,大兴土木,在此地建成“聚仙宫”,并立碑而记之。其时宫中重修院墙,淘得一井,取名“八卦琉璃井”,假山流水,钟楼耸立,每逢晨昏,钟声远扬。杨凌以古邰为根本,三畤原与三道水相贯通,成为中华农耕的源头,也成为后来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选址的理由之一。

2018年9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党中央、国务院将这一天确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而古邰之地,也因为后稷曾在此“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确定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六个分会场之一,举行了盛大的庆丰收活动,留下了让老百姓难以忘怀的记忆。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