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牙璋1.jpg

— 墨玉牙璋 —

∣新石器龙山文化晚期(约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

∣1976年出土于陕西榆林神木县石峁村石峁[mǎo]遗址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件墨玉牙璋为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至夏朝的文物遗存,长48.3厘米,宽8.2厘米。墨玉质,上有蚀斑。体细长,首端为一歧锋,柄体结合部两侧有突起的齿形雕饰。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的诸多玉器中,以这种墨玉质、体长而首端两歧的牙璋最为引人注目。

牙璋是祭祀典礼仪式中使用的礼玉,规格极高,这件墨玉牙璋不论从造型上、大小上还是质地上都是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中规格最高的,很有可能是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领导人的统治象征。

牙璋3.jpg

牙璋2.1.jpg

(石峁遗址出土的牙璋,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牙璋为刀形端刃器,体形狭长,柄部方形,刃部一般宽于柄部,有齿牙,或有栏,一般有穿孔,刃部变化较多,有直刃、斜刃、歧刃,刃口有平口和内凹口之分。有学者认为牙璋的形制是从原始社会晚期耕田起土的农具“耜(sì)”演变而来的,约距今4500年前后出现在今天的山东一带,距今约4000年前后,扩散到黄河中下游。其制作方法使用了切片、抛光、钻孔等技术,有些还进行雕刻和镶嵌加工,反映出我国早期制玉的高超工艺。

牙璋始见于龙山文化时期,夏、商时期得到发展和大量使用,商晚期逐渐消失。

牙璋在最初的早期遗址发现的时候不知道它的作用,以为是兵符,用作古代调动军队的符信。后来经过多发的考古发现,其实牙璋的真实作用是原始社会祭祀的礼器,是以其特殊功能作用于礼制王权性质的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龙山文化距今约4900—4000年(公元前2900-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这个时期文化以许多薄、硬、光、黑的陶器,尤其是蛋壳黑陶(分布日照、济南)最具特色,所以也叫它“黑陶文化”。 根据几个地区不同的文化面貌,龙山文化包括典型的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山西陶寺类型文化。陕西省境内的龙山文化分布广泛,其中以渭河流域最为密集。

这时男子逐步取代了妇女在生产、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人类由母系氏族时期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繁荣阶段。这时制陶、农耕、畜牧业等都有了一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和种类也大大增加,私有财产开始出现,人类迈向了文明社会的门槛。龙山文化除陶器外,还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这个时期以农业为主而兼营狩猎、打鱼、蓄养牲畜。人们已有骨卜的习惯。且可能已经出现了铜器。历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渊源,都与龙山文化有联系。

中国的玉文化

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中国古代玉器作为物质文化,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等领域,并以质坚、性温、美观大方等特性而久享盛名。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以它“温润而泽”、“廉而不刿”被历代仁人君子所推崇。

考古资料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我国就出现了玉器,是世界上公认玉文化最发达的国家。玉器工艺脱胎于石器制作,而在石器衰落消亡后,玉器却在不断的发展而且越做越精美。

龙山文化时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进,从出土的龙山文化玉器来看,其种类丰富,且大多琢磨精致、造型优美、晶莹圆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玉器造型以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为主。玉材多就地取材,包含角闪石、大理岩、绿松石等,符合“美石”即广义上“玉”的含义。这些玉制品多为祭祀时使用的礼器,极少作为实用的生产工具使用。

石峁(mǎo)遗址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距今约4000年左右。石峁遗址以“中国文明的前夜”入选201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峁遗址)

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据专家研究有可能是黄帝的都城昆仑城(存在争议)。

石峁出土玉器品种丰富,1970年代考古人员在石峁征集到120多件玉器,有刀、璋、铲、斧、钺、璧、璜、人头像、玉蚕、玉鹰、虎头等。中不少被陕博收藏着。解放前外国人还在当地农民手里收购了很多玉器,目前流失在世界各地的石峁玉器还有4000件左右,在一些欧美、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中就收藏有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其已成为世界考古界关注的焦点。从考古发掘资料中得知,在其他新石器时代或稍晚的遗址中也出土了很多玉器,主要部分是礼器,这段时期称为“玉器时代”。玉礼器是传统礼制制度中最能反映社会观念和价值形态,对它的进一步研究,能认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及其文化内涵,揭示社会原貌,也是对中国玉文化的深层次探索。

石峁出土玉器鉴赏

玉刀.jpg

(玉刀,榆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石峁玉铲.jpg

(玉铲,榆林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新石器时期玉璧.jpg

(玉璧,延安市庐山峁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璇玑,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玉璇玑,神木石峁遗址出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牙璋知识

牙璋正名应该叫耒耜,牙璋为刀形端刃器,体形狭长,柄部方形,刃部一般宽于柄部,有齿牙,或有栏,一般有穿孔,刃部变化较多,有直刃、斜刃、歧刃,刃口有平口和内凹口之分,所以现在仍然叫牙璋。

1.牙璋的作用

牙璋在最初的早期遗址发现的时候不知道它的作用,以为是兵符,后来经过多发的考古发现,其实牙璋的真实作用是原始社会祭祀的礼器,是以其特殊功能作用于礼制王权性质的古代中国的奴隶社会。

2.历代出土的牙璋文物

牙璋文物出土集中在中国夏朝中晚期和商代,牙璋应为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用于祭祀农耕的礼器。

在中国史前玉器以及夏商玉器中,牙璋是一种关键而又神奇的物证。此物最早出现于龙山文化早期的山东半岛东部地区,随后又出现于陕北河套地区的神木石峁龙山时代晚期和夏代早期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中晚期遗址中,牙璋又成为一种典型的夏代玉器。奇怪的是,在保存最为完整的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了各类玉器755件,而唯独未出土牙璋。不仅如此,在安阳殷墟郭家庄商代晚期墓葬、安阳殷墟花园庄商代晚期墓葬和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中,均未发现的牙璋出土。然而在中国的大西南,属于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和成都金沙遗址又都发现了大量的牙璋。这就说明一个问题:最少在商代晚期,牙璋在商王朝的统治中心和一些同姓封国中已经废弃不用了,但是在商的一些异姓封国,或者是从夏代未期转而投向商的一些偏远的方国中,牙璋仍然被广泛地使用着,这包括远离商王朝统治中心的古蜀国。除了最早出现在山东半岛的龙山牙璋,在黄河流域,出土牙璋的夏、商和周代的遗址还有:陕北榆林神木石峁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山西侯马盟誓坑、陕西扶风上康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河南许昌大路陈村遗址、陕西商州东龙山遗址、河南新郑望京楼新村、河南南阳望城岗遗址、河南郑州杨庄遗址、河南桐柏县月河遗址等。在长江流域,出土牙璋的遗址有:湖北荆州汪家屋场石家河文化遗址、四川广汉高骈遗址、四川广汉中兴乡、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四川成都金沙遗址、湖北黄陂钟分卫湾等。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出土牙璋的遗址有:广东增城红花林遗址、香港大屿山东湾、香港南丫岛大湾、广东东莞村头遗址、广东揭阳、福建漳浦虎林山遗址等。而在贯穿中、越两国的红河流域,广西那坡县感驮岩遗址、越南任村遗址、越南冯原遗址等也都出现了牙璋的身影。

各类牙璋.jpg

图①山东省海阳市司马台遗址出土,墨绿玉,长27.5㎝,刃宽7.2㎝,厚0.5㎝。图②山东省五莲县石场乡上万家沟村遗址出土,石灰岩质,长33.5㎝,宽4.5㎝,厚0.6㎝。图③山东省临沂市大范庄相公街道出土,长32.5㎝,宽7.6㎝。图④美国哈佛大学藏品。图⑤⑥⑦这三件,均为美国佛利尔美术馆的藏品,尺寸不详。

3.牙璋的器形的演变

⑴柄。牙璋的柄变化较少。山东龙山文化(大范庄、司马台、上万家沟村)出土牙璋的柄部基本上是长方形,但柄的端部与两侧形成的角度不是直角,柄的端部是斜的,与两侧形成的角度大约为80°和100°,而且这两个角的顶点打磨成小的弧形。陕西神木石峁牙璋柄的形制与山东龙山文化同。偃师二里头文化牙璋的柄变化较多,柄的端线与两侧形成的角度不尽相同,其中杨庄村出土的一件牙璋的柄部的端线与两侧成45°斜角,颇似刃。四川广汉三星堆牙璋的柄部端线与两侧的角度又回归为以直角为主。

⑵齿牙和栏。从只有一对类似齿的齿突到一排齿,牙璋的齿牙变化极丰富。山东龙山文化出土的牙璋齿部较简单,如大范庄出土牙璋只有几对不甚明显的齿突,而上万家沟村和司马台出土的牙璋都是有一对明显的齿牙;神木石峁出土牙璋的齿牙部分较简单,个别有无齿牙(或齿突)者,其他大多为一对简单的齿牙,个别的牙璋有23对齿牙,同时在齿牙的上部和下部有对称的栏;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大多有若干对齿牙,同时齿牙的上下侧有两对栏,有些栏做成兽头形;广汉三星堆出土牙璋的齿牙和栏变化非常大(可能因为1号坑年代较早,2号坑年代较晚,相隔数百年),有些无齿和栏,有些有若干对齿突,也有一些有若干对齿牙和上下栏,下栏也往往做成兽头形,但兽头比较写意,不如二里头牙璋的兽头精美。

⑶刃。牙璋的刃部变化最多。山东龙山文化的牙璋刃部基本相同,为内凹月牙形;神木石峁出土的牙璋除有些刃部与山东龙山文化牙璋的刃部相似以外,出现了平头刃、斜刃两种形式,其中有2件的刃部为“丫”形刃,较为特殊;偃师二里头出土的牙璋刃部变化较少,为月牙形内凹刃和斜刃;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牙璋刃部丰富多彩,有月牙形内凹刃、斜刃、“丫”形刃,更奇者有两件牙璋的刃部镂空雕一鸟形,前所未见。

4.牙璋的装饰方法

⑴孔。大多数牙璋都在璋身和柄部相接处有一圆孔,年代和出土地点不同,孔的打法也不尽相同。有两面打孔者,有从单面打孔者,也有从两面打孔后再对孔壁进行修整者。有个别牙璋无孔,如湖南石门桅冈出土的两件牙璋以及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两件牙璋均无孔;也有的牙璋有多孔,如神木石峁出土牙璋有一件除璋身和柄部相接处有一孔外,在璋身的一侧另有三孔,共有四孔。从已有资料分析,牙璋上的孔均存在不甚圆和不规整的情况。

⑵阴线。从现有资料看,山东龙山文化的4件牙璋均光素无纹,神木石峁出土的牙璋也大多光素无纹,似乎从偃师二里头文化出土的牙璋开始,才比较普遍地有阴线饰纹。阴线纹多集中在两栏之间的璋面上,有平行的弦纹,也有交叉的阴线纹。有专家认为交叉阴线是作为农具的耒耜上的绑扎绳的遗迹,此种解释容易和牙璋用以祭祀山川大地、祈福丰收相联系。最奇特的阴线饰纹出现在广汉三星堆的两件牙璋上。其一,有一牙璋的璋身上,用阴线刻出一牙璋的模样为饰;其二,一件被称为“边璋”的大型牙璋,两面饰纹相同,皆用阴线纹刻出山川、河流,两面分别还刻有排列整齐的11个女性人物,为牙璋装饰中绝无仅有者。笔者推断此“边璋”可能是当时贵族的陈设物,而非单纯的礼器。

⑶镂空雕。镂空雕在牙璋的装饰上比较少见,只在广汉三星堆出土的牙璋中发现2件,皆在刃部以镂空雕的手法饰一鸟形,一件的鸟形完整生动,另一件的鸟形不甚完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牟永抗先生指出:“此器外形似戈,但在凹弧刃沿之上镂刻一只侧视的小鸟,并在璋身两面各刻着一帧‘牙璋’的图像。这是一件能够说明‘牙璋’功能的难得标本,小鸟位于凹刃及歧尖之上,它是‘牙璋’在祭祀或其他礼仪场合中供奉的牺牲或灵物。‘牙璋’的歧尖或凹刃的功能,仅是为了顶托奉物。正因为加琢小鸟后器形似戈,故在其身两面加刻‘牙璋’图形,如现代 写文章所加之注脚,用以点明此器之原形。”

⑷镶绿松石。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长寿先生报道,1980年在一座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两件刀形端刃器,其中的一件镶有绿松石片;在传世品中,有一件偃师二里头牙璋,两面装饰相同,皆在下栏的两兽头上和孔的两侧镶有4片绿松石,两面共8片,专家解释绿松石的产地时指出,该绿松石可能产于湖北的西北部,与偃师二里头临近。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