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蟠虺纹提梁铜盉.jpg

— 蟠虺纹提梁铜盉 —

∣ 商代晚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
∣ 陕西省宝鸡市出土 ∣

∣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战国青铜酒器,高23.2cm,口径10cm,腹径19.6cm,腹深14.2cm。国家一级文物。

铜盉直口、矮颈、扁球体腹,圆底。足部为三立鹰形足为兽面人身,上托展翅欲翔的三鹰,盉盖上有环形钮,钮上有大小相次的套环连接在提梁上,虎形提梁,鸟形流,。器腹一侧有一半身蹲形流与器腹相通,器盖四周及颈部饰以变形云纹和叶纹,腹部饰有云雷纹衬底的蟠螭纹,连接盖链的两大铜环上均饰云雷纹。整体纹饰纤细密集。国内多博物馆存有类似文物,但以陕西历史博物馆此品无论形制、精美程度为最佳文物。

蟠虺纹提梁铜盉流特写.jpg

                  

盉是中国古代盛酒器,是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用水来调和酒味的浓淡。从字形看,字从皿。“禾”指“五谷”、“粮食”。“皿”指“容器”、“盛器”。“禾”与“皿”联合起来表示“把五谷所酿之酒放到容器里进行配比品尝”。所以本义是调酒器。引申做盛酒器。盉作为一种调酒器皿,在我国出现得很早,大约六七千年前就有了。

盉的形状较多,一般是圆口,深腹,有盖,前有流,后有鋬(音畔),下有三足或四足,盖和鋬之间有链相连接。青铜盉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即夏文化),盛行于商晚期和西周,流行到春秋战国。

商周时期,盉口大,腹深,流直,多作分档式袋足或柱形足,商代足则多做成空心。春秋战国时,盉口变小,腹部扁圆,流往往做成弯曲的鸟头或兽头状,蹄形足较为常见,有的蹄形足做成动物形象。许多盉还加上弯曲的提梁,并用环索连结盉盖与提梁,造型轻盈秀巧。

提梁铜盉

陕西历史博物馆还展出陕西省甘泉县和安康市出土的提梁铜盉各一件,形制与蟠虺纹提梁铜盉近似,主要是提梁和流造型不同,都为战国时期器物。

blob.png

blob.png

蟠虺纹                   

蟠虺纹为传统寓意纹样,青铜器纹饰之一。又称“蛇纹”。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一般都作主纹应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

与蟠螭纹区别: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一般龙个体较大,这是与蟠虺纹有别之处。蟠螭纹多见于鼎、敦、豆、壶、盘等颈、腹、盖、足部,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青铜器纹饰一览

1.兽面纹古称饕餮纹,(饕餮为传说中贪食猛兽之名),古人认为此兽有首无身极为恐怖,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 兽面纹主要的装饰对象是鼎,青铜鼎除了作为实用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作礼器使用.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来修饰器物,相信这同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社会宗法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研究古中国的社会、经济与宗教的主要依据.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亦称“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多有变化. 饕餮一词见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多衬以云雷纹.西周后期以后逐渐推动主题纹饰的突出地位,常用仿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自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称此类纹饰为饕餮纹后,历代沿用这一名称.

2.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3.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4.凤鸟纹 凤凰始见於《诗经》,原为“凤皇”,汉代毛亨解释为“雄为凤,雌为皇”.凤和龙同为古代的祥瑞动物.“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说明玄鸟就是商的图腾,在古代,凤鸟就是鸟图腾的代表. 凤鸟纹按照构图形象分为长喙鸟纹,体躯是鸟,头部有一较长的喙;鸱枭纹,正面,大圆眼,毛角大翅,盛行於商代中晚期;雁纹,是鸟纹中写实的形象,属春秋晚期北方的风格.凤鸟纹多饰於鼎、簋、尊、卣、爵、觯、觥、彝、壶等器物的颈、口、腹、足等部位.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鸟纹包括凤纹、鸱枭纹、鸾纹及成群排列的雁纹等.

5.蟠螭纹 民间有龙生九子,蛟和螭都是龙子的说法,而蟠则指“盘曲而伏”.古代表铜器上的蟠螭纹,其身体和腿似龙,而面部似兽.此纹于商、明、周,是春秋战国和汉代玉器上的主要纹饰.战国的蟠螭纹,圆眼大鼻,双线细眉,猫耳,颈粗大且弯曲,腿部的线条变弯曲,脚爪常上翘.身上多为阴线勾勒,尾部呈胶丝状阴刻线.汉代,眉上竖且内色,眼眶略有下坠,鼻梁出现了细线划纹,身体与战国时没有差别,只是尾部出现由两个卷纹只有三条腿.南北朝时期,眼睛稍长且有弯度,嘴边两腮多有凹槽,头上有的长角,有的无角,腿短,一般前腿只有一个,所以也是三条腿,有时,前腿伸出一点作为第四条腿,尾部的卷云纹较以前宽了一些.宋代,最大的特征是在鼻子下有一条很宽的阴线,极富立体感.元代,头额宽而高,其眉、眼、鼻、口都集中在整个面部的下方,仅占面部的三分之一,颈项低下,许多地方已被发毛掩住、上升、伏地、盘旋等形象,其气势磅礴,形态美观.直至清代,则出现了以前各个时代均未有的独特纹饰.

6.蟠虺纹 蛇纹 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秋战国.

7.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图案.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有的图案作圆形的连续构图,称为云纹;有的图案作方形的连续构图,称为雷纹.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8.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9.涡纹 又称火纹.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10.重环纹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11.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12.蝉纹:图案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13.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14.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15.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为呆板,有的形象生动.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16.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17.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18.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另有一种图案,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阅读 2303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