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瓷双龙柄执壶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958年征集∣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白瓷双龙柄执壶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958年征集∣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双龙耳壶是一种流行于初唐、中唐时期的酒器,其基本的特征是壶身两侧有相对的螭龙形壶柄,龙柄从壶身伸出,龙头倒垂入壶口,如同吸吮壶中的琼浆玉液。壶口通常为盘口,颈部多有弦纹装饰。束腰式长颈,丰肩,鼓腹渐收,平底。
这件白瓷双龙柄执壶通高49.5厘米,口径10厘米,腹径25.5厘米。瓷壶胎体厚重坚硬,釉色莹润,以华丽的双龙形把手作为装饰,龙口衔壶口,龙尾与壶肩相连,制作精美巧妙。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同样的一件白瓷双龙柄执壶。
执壶又称为“注子”“注壶”,其造型源于青铜器,南北朝时期青瓷中已有执壶造型。中晚唐时期,执壶式样增加,大量流行,从而逐渐取代了鸡首壶和凤首壶等。唐代执壶作酒具或茶具之用,做酒器时称酒瓶或酒注子,做茶具时称茶瓶。唐太和三年(829年)王明哲墓中出土的瓷壶上写有“老得家茶社瓶”等字,是为茶具;长沙铜官窑出土的瓷壶上则有“陈家美春酒”“酒温香浓”等铭记,乃为酒具。
唐前期执壶器形一般为盘口,短颈、鼓腹,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曲柄,壶体较矮,假圈足。唐中晚期执壶大量流行,式样也繁多,有短流、长流、曲柄、直柄等数种;五代至北宋执壶器身渐高,通体多压4-6条瓜棱,流(出水口)逐渐趋细长微曲,曲柄高于壶口,平底变为圈足并多有注碗相配;元代多为玉壶春瓶式,弯流与壶颈之间以S形饰件相连;明、清之后,造型增多,多用作茶具。唐宋时,越窑、长沙窑、耀州窑、景德镇窑、繁昌窑、磁灶窑等均大量烧造执壶。元明清时期,以景德镇烧制的青花器为多,龙泉窑也生产部分青釉制品。
各种执壶器形实例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华大地近300年的分裂混战局面,在和平统一的前提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隋朝虽国祚短暂,历二世而亡,然而它的繁荣成果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而衰颓,继而为唐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封建王朝,社会安定,政治昌明,为不同领域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大环境,更兼以海纳百川的恢宏气魄,从不同地域文明中汲取养分,从而呈现出欣欣繁荣之象。这种繁荣自然也体现在物质文明之上。
在唐代各类手工业得到了蓬勃发展,瓷器生产作为手工业中重要的一支也得以迅速发展,并从制陶业中脱离出来,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瓷窑遍地开花,相互争艳,而尤以南方浙江越窑为代表的青瓷和北方河北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享誉天下,形成了唐代瓷“南青北白”的局面。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并立共荣,为世人所珍。
唐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当时白瓷的使用已相当广泛,并深受人们的喜爱。唐人曾称颂当时制造的白瓷说:“大邑烧瓷轻且坚,好似美玉天下传。君家白碗盛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说明唐时白瓷的制作工艺可谓高超之极。这件白瓷双龙柄执壶就是白瓷的代表作品。
白瓷
白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瓷器品种之一,创烧于北朝时期北方地区,是在青瓷的基础上改进而烧制成的。白瓷的诞生是我国陶瓷发展的一个飞跃,为此后历代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北朝时期窑场有河北内丘、河南安阳和山东淄博等地。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器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白瓷,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共10件,质地较粗,釉色泛黄或泛灰,白瓷制造工艺尚处于早期阶段。
隋代的白瓷生产工艺发展迅速,制作技巧不断提高。隋代生产白瓷的瓷窑有河南巩县窑和河北内丘、临城等地。1959年河南安阳隋张盛墓出土的白瓷围棋盘、三环足盘等,1957年西安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鸡首壶、双耳扁壶、双耳罐等,以及陕西隋姬威墓出土白瓷罐等,均是隋代白瓷的上佳之作。北朝至隋代,北方白瓷的发展为唐代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局面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代,白瓷的生产进入到全盛时期,白瓷窑口林立,多在北方。有河北邢窑、定窑,河南巩县窑、鹤壁窑、密县窑、登封窑,山西浑源窑、平定窑,陕西耀州窑,安徽萧窑等,其中以邢窑最为著名,质量最佳。陆羽《茶经》中称赞邢窑瓷器类银类雪。在唐代,邢窑白瓷与南方越窑青瓷名誉天下,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
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唐代,衰于五代,终于元代。唐代邢窑生产了大量精细白瓷,工艺登峰造极。器物多为日常生活用器,以洁白细腻滋润而又类银类雪的釉色及朴素大方的造型见长,仅有少量白瓷有印花、划花和贴塑等装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陆羽《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花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还形容其造型的规整“圆似月魂堕”,白瓷的轻盈俏丽则是“轻如云魄起”。唐人李肇的《国史补》上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具体提到产地“内丘”。《新唐书》记载有“邢州贡瓷”。河南巩县窑亦为唐朝重要的白瓷产地,也生产过贡瓷。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的记载,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也出土有巩县窑白瓷、邢窑等白瓷,唐代邢窑白瓷广销国内,在各地唐代遗址和墓葬中多有发现,以陕西、河南、河北省出土最多。
中国的瓷器艺术
中国是世界上制造陶器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瓷器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
不同于石器、玉器、青铜器、铁器、金银器等物质文化,中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是唯一贯穿中华文明发展进程而未中断的物质文明:原始社会之彩陶、黑陶,商周时期之白陶、釉陶,乃至以后相继出现的青瓷、白瓷、釉上彩、釉下彩、颜色釉,以及琉璃、珐花、紫砂器等,美不胜收、蜚声寰宇。
据考古发现,一万年以前已有陶器生产,早在夏代,我国就出现了近似瓷器的青釉陶器;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开始烧制原始青瓷;
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后期,终于烧制成功了釉质光润、透光性较好、吸水率较低、发声清脆,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的瓷器。特别是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青瓷的烧造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由于古代陶瓷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与智慧创造,中国陶瓷历代窑场竞胜、名品倍出,各地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制瓷中心。
唐代,制瓷业有了飞速发展,形成了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为代表的两大瓷窑系统。北方的邢窑白瓷如银似雪,南方的越窑青瓷像玉类冰;
宋代是中国瓷器艺术发展的高峰,瓷器生产遍布全国,窑场林立、种类繁多、工艺精湛、技法丰富,以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为代表,陶瓷艺术发展到一个顶峰;还有北方的磁州窑、耀州窑,南方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庞大窑系,地域特色鲜明、工艺水平极高,取得了空前的艺术成就。
元、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青花、彩瓷成为主流,绘画风格绮丽多变,制作工艺巧夺天工,瓷器生产发展到另一个高峰。元代最突出的成就是釉下青花和釉里红等品种的烧制成功。明清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的建立,为烧造出种类繁多、造型丰富、釉彩缤纷、纹饰精美的瓷器创造了条件,彩绘瓷艺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多达数十种。明代除著名的永宣青花外,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及斗彩等名品;清代不仅创烧了珐琅彩、粉彩等品种,还是颜色釉发展的繁荣和鼎盛时期,代表了中国瓷器生产新水平,开创了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新纪元。
中国古代瓷器按釉色与装饰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颜色釉瓷,另一类为彩绘瓷,彩绘瓷又可大致分为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
颜色釉瓷艺术
颜色釉是指涂施于瓷器表面用以装饰的各种色釉,包括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品种有单色釉,如青、白、黑、红、蓝、黄、绿、紫等,以及多色釉,如窑变、炉钧、洒蓝、仿其它质地的釉类和仿古釉等。
唐、五代及以前色釉瓷器,以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为代表,青瓷的烧造早于白瓷,是颜色釉瓷中最早出现、持续时间最长和最具东方艺术特色的瓷器;此外还有黑釉、黄釉和花釉等。
宋、辽、金、元时期色釉瓷器,有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以及耀州、龙泉、磁州、景德镇窑等,主要有青、白、黑以及窑变釉等。
明清时期颜色釉瓷器的生产以景德镇窑为主,有著名的永宣时期白釉、祭红釉、祭蓝釉,弘治时期黄釉,康熙时期郎窑红、豇豆红等;以及釉色丰富的仿古釉、窑变釉及“象生瓷”釉等。
釉下彩瓷艺术
釉下彩瓷是指在素胎上先施彩后覆釉,经高温一次烧成的瓷器,故又称其为高温彩瓷。主要包括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等品种。
元代以前釉下彩瓷器,主要有唐代长沙窑、宋、金时期北方磁州窑等。
元明清时期是釉下彩瓷生产的繁荣时期,以景德镇窑为主,主要有青花、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等品种,以青花瓷器为主流。彩绘瓷中的青花瓷,直到今天仍是产量最大、最为有名的瓷器品种。
釉上彩瓷艺术
釉上彩瓷是在高温烧成已施素釉的坯体上彩绘,然后经九百度以下的温炉烘烤而成的彩瓷,因色彩附着于釉面之上,故名。中国古代釉上彩瓷主要包括五彩、斗彩、珐琅彩、粉彩、釉上单彩、色地彩和素三彩等品种。斗彩与青花加彩则为釉下彩与釉上彩的结合。
宋、辽、金、元时期,釉上彩瓷可见到的主要有定窑金彩描花,磁州窑、吉州窑黑釉加彩,以及红绿彩和五彩等。
明清时期是釉上彩瓷器的繁荣时期,主要以景德镇窑为主,品种有青花五彩、斗彩、釉上单彩、色地彩、青花加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胭脂彩、墨彩以及各种颜色釉上加彩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