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赤金箔.jpg

— 赤金箔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自古皇室就有追求长生不老之风,宫廷内供养方士仙人,为皇室炼制仙丹。自汉代以来黄金成为炼制丹药的主要原料,唐代不仅盛行服用丹药,贵族还流行直接服用黄金,认为黄金与丹砂具有强身延年的同等效果。当时认为黄金具有“镇心安神、定惊除痫,辟恶去邪”神奇疗效。

金箔.jpg

作为药物,金箔有镇静安神、益气明目、健五脏、提精神的作用,在唐代均属名贵药物,且为炼丹原料。

金箔是充分利用黄金延展性极好的特质,用纯金所制成的极薄的金片。唐人在炼丹时也常用金箔包裹朱砂等药物,《诸家神品丹法》中就有“取上好朱砂颗块五两,每块以金箔五层裹之”的记载。

赤金箔“出生豪门”

赤金箔出土时躺在著名的国宝级文物鹦鹉纹提梁银罐内。当时罐内尚存有半罐水,赤金箔就浸泡在水中,其中一张极薄的金箔上浮水中,上立有十二只精致纤细的赤金走龙,水中散落着十余颗颜色各异的宝石,历经千年岁月依然璀璨夺目。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罐身以纯银制作,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4厘米,壁厚0.15厘米,重1879克。

银罐外观大口短头,罐腹圆鼓,喇叭形圈足,可活动提梁插入焊接在罐肩部的两个葫芦形附耳内,底部为圈足,足与罐体的连接处加焊一圈圆箍,罐体为纯银锤击成型,花纹平錾,纹饰通体鎏金,以鱼子纹为地。颈部与圈足饰海棠形四出花瓣。盖顶中心为宝相团花,周围饰葡萄、石榴和忍冬卷草纹。提梁上饰有菱形图案。罐身通体以鹦鹉纹为主题纹饰、周边环绕折枝花,组成两组均衡式圆形图案装饰在提梁罐两面,其余空白处以单株折枝点缀。,银罐上錾刻的鹦鹉在花丛间振翅欲飞,鲜活而丰满,灵动可爱,栩栩如生,恰好与圆浑的外型,饱满的团花相配,给人以富贵喜庆的感觉。盖内有墨书二行“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和白石英都是制作“五石散”或“三石更生散”的主要原料,可见这件银罐是盛放药物的器皿。很可能是用于盛放道家炼丹药物的器具(古人认为用金银器盛放炼丹要物可以提高其药效)。

此提梁罐造型雄浑典雅,纹饰富丽堂皇,采用了锤揲、浇铸、切削、抛光、錾刻、鎏金、焊接等7种工艺完成,该器既创作出实用价值又充分体现了唐代人的审美情趣。是一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是唐代金银器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精品。

金箔险酿冤假错案

赤金箔出土后,因其中的金箔重量问题。险些酿成一桩冤假错案。具体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1970年10月12日,何家村文物出土的第二天,四块“赤金箔”浸泡在陶瓮中的鹦鹉提梁罐里,金箔被拿出不再滴水时,用天平称得总重量为11市斤。

1971年元月中旬,因与文物接触最多的考古学家韩伟先生编写金银器报告时,金银器的计量单位要用克来表示,于是博物馆对赤金箔重新称重,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金箔比三个月以前第一次称的重量减少了2.22市斤,只剩4388克(合8.776市斤)。

1971年4月13日,博物馆保管组将金箔作为正式入库文物登记时,发现赤金箔的重量有过很大变化,第三次对金箔称了重量,其总重量为4148克(合8.29市斤),比第二次所称的重量又减少了240克(合0.484斤)。为了确保数字正确,工作人员又到西安市粉巷银行营业部复称一次,结果相同。

这下问题严重了。博物馆有人不断向上级写信反映,怀疑有人窃取了金箔,并又组织了一次清查,并派专人去北京,取回在故宫展览的两块金箔,加上库存的两块,第四次称了重量,总重为4084.3克(合8.1686市斤),比第三次所称的重量又少了63.7克(合0.1274市斤)。

什么原因使金箔前后重量相差三斤?真的是有人窃走了金箔,还是另有原因?三市斤唐代黄金制品,在唐代的长安城,至少可以买一座豪宅大院。上世纪七十年代,1500克(三市斤)黄金,它的价值相当8000个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用的总合。如果真是有人窃走了金箔,那肯定是内部人员,那又是谁呢?猜忌先是在博物馆保管组内部蔓延,又逐渐在整个博物馆扩散,直至掀起轩然大波。

在接到检举反映后,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王洪文对此事作出了“严查严办”的批示,由陕西省省委宣传部王炎处长担任组长的专案组,到博物馆后调查摸底,怀疑的重点指向了韩伟。何家村唐代文物发现后,韩伟参加了发掘工作,主持编写了简报,为了进行深入研究,曾多次提取这些文物,有人说韩伟陪这些文物至少睡了几个月的觉,如果有人动手脚,不是他还会是谁。

王炎专门找韩伟谈话,要求韩伟如实交代,争取宽大处理。同时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韩伟又自觉委屈,一个普通人也明白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底线,更何况他作为一名敬业的考古学家,虽然自己觉得这是天大的冤枉,但金箔的缺斤少两,似乎成为谁也无法否认的铁证,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在此后的调查过程中,有人回忆起金箔在展览过程中,曾出现渗水情况,由此说明金箔本身还有水分,而且不是在短期内能够蒸发完的,这是不是大家要找的答案呢?

为了证实赤金箔曾经含有的水分重量等于金箔缺少的重量,专案组立即从西北大学请来了物理系、化学系的几位专家,到现场分析,并对金箔进行浸水实验。经过三个昼夜,金箔含水量达到饱和程度,他们将金箔取出后,由实验人员双手握住金箔,用力甩再稍加晾干,在其不滴水时对其称重,不多不少正好11市斤。人们紧悬的心都放下了,尤其是被怀疑的韩伟如释重负。专案组当场宣布,解除对韩伟同志的隔离审查,恢复其工作。

金箔缺斤少两的秘密终被解开,这个前后持续40多天、险酿成历史冤案的事件终于真相大白。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