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image.png

陶器发展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便已出现,经过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乃至至今,陶器依然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可称之为“千年活文物”。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经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渐发现了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它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把它塑造成各种形状,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利用化学变化改变天然性质的开端,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陶器的发明也是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发展到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

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特别是在青铜器出现以前,陶器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生活用品。青铜器及后来的铁器的出现,代替了陶器的部分功能,但在普通平民的生活当中,陶器仍然是重要的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从考古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从质地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硬陶。

从装饰上陶器有:彩陶、彩绘陶、绳纹、印纹、镂孔等。

陶器的发展历史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史前时期

制陶技术发展

最开始陶器制作,还只是把泥土先搓成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称为盘筑法。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用盘筑法制成的器形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后来发明了用轮制来修整陶坯。它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藉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成熟。

轮制法

当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工艺不断改进的同时,人们也对陶器加以装饰。为了美观,用有色颜料,如赭、红、黑、白等在陶器的表面进行彩绘,于是诞生了各种纹饰美观、色泽鲜艳的彩陶,以期达到实用与美观的效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以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精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另一种类型,即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一朵奇葩。

以陶器质地和发展时期顺序,史前陶器发展如下

 红陶

 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红陶烧成温度在900度左右,根据考古发掘资料,黄河流域距今8000千年的裴李岗文化和距今7000年的仰韶文化、距今6000多年大汶口文化时期,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褚陶为主。红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的一种。因粘土里含有铁的成分,焙烧时氧化成三氧化二铁,陶器就呈现土红、砖红或红褐色,故此得名。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红陶一般不占主要地位。红陶的使用延续整个新石器时代,但进入夏、商时代后,就逐渐衰落。

灰陶

 继红陶之后出现的是灰陶,这种陶色之变表示了烧成技术的进步,窑炉烧成技术的改进也提高了陶器的质量,因而灰陶比红陶更耐用。灰陶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斐李岗文化(距今8000年)遗址中已经出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时期都有一定数量的灰陶,特别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早期)以灰陶和夹砂陶则占据主要位置。

 黑陶

 出现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000。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白陶

白陶.jpg

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后也逐步采用泥条盘制和轮制。白陶器出现于龙山文化晚期,商代为鼎盛时期。商代后期的白陶制作过程则更趋精细繁琐,所以白陶器的精品多集中于这一时期。西周以后,由于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兴起,白陶器逐渐消失。

白陶的硬度、耐火度和吸水率都较以往的陶器有了大幅度提高,,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彩陶

彩陶.jpg

 彩陶是仰韶文化距今7000的一项卓越成就,它是在陶器未烧以前用赭、红、黑和的等色绘饰在陶坯上,烧成后彩纹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脱落。彩陶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和简单几何形图案,也有少数动物纹。彩陶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印纹硬陶

印纹陶盛行于商、西周、春秋时期,是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它是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印纹软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南方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商代

商代时期,青铜器达到辉煌,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陶器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而盛行不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以生产灰陶为主。但白陶和印纹陶却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尤以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花纹谨严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渡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周代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以生产民间实用器皿为主,除承袭商代一些陶器形制外,并没有多大的创新,这一时期以印纹硬陶为主流,是在做好的陶坯上,趁未干前用印模将所需花纹在所定部位捺印上去后进行烧制。印纹陶的器物大多为日常生活用具,主要有瓮、坛、罐、盂、钵、杯、盘、豆、簋、尊等器皿,纹样均为几何形,主要有水波纹、米字纹、回纹、方格纹、编织纹、云雷纹,纹饰线划均匀,富有韵律感。

但这一时期陶器已经不在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于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秦代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而建筑类、殉葬类陶器也得到迅速发展,自古以来,我国社会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其中以秦汉时期的兵马俑最为有名。陶俑为我们勾勒出古代雕塑艺术发展的脉络以及历代审美习尚变迁的轨迹,成为了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

兵马俑多用模塑结合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是先烧后接,有的是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形象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 

汉代

在秦代发展的基础上,汉代的砖瓦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画面精细,内容丰富,极富时代气息,多侧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

而陶俑的制作在西汉早期继续沿袭秦代风格,俑像性质和秦代兵马俑相似,多是用军阵来送葬的模拟物,但在规格上要比秦俑小得多。到后期直至东汉,渐至东汉,侍仆舞乐俑成为主流,兵马俑不再出现。造型对象转为舞女,侍仆,农夫和市井等。造型艺术也由呆板变为生动。

西汉陶器最常见的是泥质磨光灰陶,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的铅色釉陶。铅釉陶是汉代陶艺的一种创新,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成就。釉料中加入铅,不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以绿釉为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后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而且为明清景德镇五彩缤纷的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汉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多为以江浙一带出现的青瓷为主,以“越州窑”最为有名。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陶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北方动乱局面,相对于南方青瓷,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年代略晚,北朝时期,北方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

这一时期的陶器,由于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制陶业呈现衰落局面。陶器制品一般都很粗糙,不仅种类不多,且灰陶的火度低,质量低劣。而陶塑艺术的水平也不高,但也可圈可点,能代表这时期陶塑艺术水平的是北朝陶塑人物和动物。

隋唐

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隋朝瓷器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达到成熟的境界,从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从此陶与瓷分野并行发展。而陶器在日常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位于瓷器。陶器的发展没有太大变化,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瓷器的发展方面。

这一时期的瓷器以南方越窑青瓷和北方邢窑、耀州窑所产的白瓷最为著名,俗称“南青北白”。

在南北朝的陶塑艺术基础上,唐代陶器唐三彩出现,更是将陶塑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施彩或是制作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为后世所不及。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低温釉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但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所以一般都作为陪葬明器。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

宋代

宋代的陶瓷氏我国的鼎盛时期,“宋瓷”也是闻名世界。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为五大名窑,形制优美,高雅凝重,不但超越前人的成就,即使后人仿制也少能匹敌。

这一时期制陶业趋于没落。

元代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明代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斗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于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后走入了彩绘世界,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 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记录详细。

清代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陶器与瓷器区别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不在于有釉没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汉代琉璃釉器(俗称:汉绿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称: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无釉,如白瓷素胎器,由于质地洁白细腻,所以没有人会把它看成陶器。其实商周至战国时期我国南方地区采用瓷石生产的所谓硬质陶器,其胎质已经达到瓷化程度,敲击之声清脆悦耳,也应当属原始瓷范畴。 陶器与瓷器的区别在于,一使用材料;二烧成温度。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烧成温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一般都低于瓷器,最低甚至达到800℃以下,最高可达1100℃左右。瓷器的烧成温度则比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达到1400℃左右。

 二、坚硬程度不同

 陶器烧成温度低,坯体并未完全烧结,敲击时声音沉闷,胎体硬度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钢刀划出沟痕。瓷器的烧成温度高,胎体基本烧结,敲击时声音清脆,胎体表面用一般钢刀很难划出沟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制坯烧成,瓷器则需要选择特定的材料,以高岭上作坯。烧成温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温度阶段,则可成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烧成的。高岭土在烧制瓷器所需要的温度下,所制的坯体则成为瓷器。但是一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体,在烧到1200℃时,则不可能成为瓷器,会被烧熔为玻璃质。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体即使比较薄也不具备半透明的特点。例如龙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壳,却并不透明。瓷器的胎体无论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点。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挂釉和挂釉的两种,挂釉的陶器釉料在较低的烧成温度时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两种,既可在高温下与胎体一次烧成,也可在高温素烧胎上再挂低温釉,第二次低温烧成。

 瓷器和陶器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但是两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制陶术的发明及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改进所取得的经验,瓷器是不可能单独发明的。瓷器的发明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制陶过程中,不断认识原材料的性能,总结烧成技术,积累丰富经验,从而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所以,广义地讲: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的,可以说没有陶器的发明与发展就不可能有瓷器。瓷器出现以后陶器还是在继续生产,陶器和瓷器是各自独立发展,并且从生活用品逐渐转变为收藏艺术品。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