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1523409658165043472.png            

—  红陶尖底瓶  —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区半坡遗址∣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个红陶尖底瓶是半坡人最常用的汲水器。高41厘米,口径5.8厘米,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典型的器物之一。器形特点是小口、鼓腹、双耳、尖底。而口小、双耳也是红陶尖底瓶的两大优点。

口小:水装满后不易溢出。

双耳:耳在瓶腹部两侧,穿绳后便于背挎和手提。

80111130745993.png

尖底瓶怎么使用

尖底瓶汲水非常方便,其工作原理和具体使用方法为:先将绳子系于双耳之上,将空瓶放入水中,当尖底接触到水面时瓶身便自然倒下,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又朝上自动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正可谓“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红陶尖底瓶使用原理图.png

尖底瓶这种自动汲水的奇妙现象,恰是近代物理学中重心原理和定倾中心法则的运用。难道半坡时期原始社会的先民已经知道这种物理知识?或许是一种巧合,但却能体现出半坡人所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

尖底瓶功用探秘 

尖底瓶不是汲水器?                                

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时期典型的器物,出土很多,但到底做什么用的,至今专家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过去人们认为尖底瓶是用于汲水灌溉的生活实用器具,后来有学者根据古文献记载,认为尖底瓶最初是用于汲水,后来用作欹[qī]器(一种计时器,类似沙漏)和祭器。但还是不能让人信服。

据兰州研究史前文化的收藏家张靖先生考证,尖底瓶不是汲水器,也不是欹器。他的理由有三:

■ 仰韶居民没有水井,他们生活在河边上,从河里面取水,尖底瓶无论从容量运输等方面都不适合最为水器。

 张先生自己收藏有十多厘米高的小尖底瓶,这样小的尖底瓶肯定不是用来汲水的。

   通过实验,发现许多尖底瓶并不具备“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的功能。

 作为欹器,更不可能。且不说原始社会人类有没有这样的哲学理念,单就尖底瓶的器形来看,就有带耳的和不带耳的。不带耳的尖底瓶,没有重心支点,不可能“中则正,满则覆”。

那它是做什么用

张先生在研究中发现了我国甲骨文,金文以及甲骨文以前的文饰符号中有关尖底瓶用法的直接证据。在文饰型符号中,有两个人双手擎举一个尖底瓶,在两人的胳膊和擎举着的尖底瓶的下面,是一只琮。我们知道,琮是一种礼器。这个文饰符号表明:尖底瓶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

此外除了做礼器使用之外,张先生还有一个推测:做暖水瓶用。古人把瓶子特意做成尖底,肯定是有特殊的需要。尖底最突出的功能是比平底器物更容易的插进松软的物质中。据发掘资料,仰韶文化的居民居的半地穴居室内都设有一个灶坑,和保存火种的砂陶罐。灶坑兼备做饭和取暖双重功能。灶坑内有燃烧后的灰烬,这些灰烬蓄热性能非常好,可以长时间保持热量。仰韶居民为了在冷天或者夜里也可以喝到热水,就可以把装水的尖底瓶很方便的插进灰烬中。需要饮水时取出来,喝完再插进去。由于做暖水瓶用,所以可大可小,可以有耳,也可以无耳。

看看半坡人的生活

半坡遗址介绍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半坡遗址在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米,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据研究,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出土的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