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符钵.jpg

 刻符陶钵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

∣1974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姜寨遗址∣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猜猜看,这些符号是数字还是文字

这件红陶刻符钵高11.5厘米,口径28厘米。仰韶文化中出土的很多陶器上刻划着具有一定规律和共性的符号,在姜寨遗址中发现的带刻符的完整器及残片有一百二十七件、刻划符号有三十八种,而在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带刻符的器具也有一百一十三件,刻划符号二十七种。这些符号显然不是无意识留下的痕迹,刻划符号远早于甲骨文,考古学家认为它们与甲骨文、金文非常类似,可以说是汉字的雏形。尽管刻符的含义究竟是数字的前身还是中国文字的源头(记事或记数),学者还有争议,但这些带刻符陶器的出土,无疑是研究汉字起源和中国文明起源的珍贵资料。

姜寨遗址

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人们在这里生活了

至少3000年,比我们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

姜寨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临河北岸。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1972~1979年进行了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

姜寨遗址是多个文化时期的堆积,通过对遗址、实物的技术鉴定,说明居住在这里的原始先民相对稳定、年代久远,至少延续了两个阶段,即仰韶文化时期的四个阶段(包括半坡早期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半坡晚期类型)和龙山文化时期。这两个时期从时间上推算,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根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半坡类型的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遗址最上层,还有少量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存。姜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作为半坡类型的聚落遗址,姜寨遗址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对研究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现在带你走进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那时候的姜寨是一片莽莽原始森林,潼河、临河自南向北涛涛奔流,在临潼城北相交汇合。在这里可狩猎、取木,北可种养、捕捞的优越环境里,居住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过着男捕女捞、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母系氏族村落。

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中心有大广场。广场周围分布着房子100余座,分为5个建筑群,每群包括一座大房子与若干中小型房子,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儿童若干瓮棺葬等,房屋有圆形和方形的,屋内设有炉灶。

夜晚他们在中心广场跳舞聊天,小孩在身边嬉戏玩耍,白天一部分人外出狩猎摘果或在地里耕种劳作,一部分人在陶窑里制作精美的陶器,他们制作的彩陶别具风格,陶盆内画有对称的鱼、蛙、人面等像生性花纹,形象逼真。一件鱼鸟纹葫芦瓶,形式新颖,花纹美观,极为罕见。

姜寨遗址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大和品种繁多也是前所未有的。从出土文物中可以了解到,原始先民已经开始了原始农业、家禽饲养等活动,发明了烧陶、编织、防御、挖窑穴、造房屋、绘画、装饰等项技术,把人类文明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也有了立体建筑与平面布置的意识和基本功能,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从第一感觉进入了大脑思维的较高层次阶段。姜寨遗址,人类从这里开始觉醒,文明从这里开始起步。姜寨遗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发祥地。

半坡遗址

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据碳14测定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半坡遗址在1953年发现,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5次发掘,揭露面积达1万平米,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1958年在遗址上建成半坡遗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先民生产与生活情况,是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

据研究,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出土斧、锄、铲、刀、磨盘、磨棒等石制农具,镞、矛、网坠、鱼钩等渔猎工具,还现粟的遗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动物骨骸。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出土的陶器上发现22种刻划符号,有人认为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之一。

半坡出土的一件人面鱼纹盆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而姜寨出土的一件人面鱼纹盆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8011217254686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