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在各地出土的文物当中,陶俑恐怕是最为常见的器物了。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将泥捏的人体、动物等一起放入炉中与陶器一起烧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殉人制度的衰落,陶俑替代了殉人成为最重要的陪葬品。

俑的使用是为了使死者能在冥世继续如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俑真实负载了古代社会的各种信息,成为研究历史,了解古代雕塑艺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实物资料,在古代雕塑艺术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而这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了。秦始皇陵出土的八千多个兵马俑气势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是专门陈列展览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文物的,秦始皇兵马俑出土的俑雕塑手法高度写真,整个形体的比例同真人大小。工匠们对秦朝军队的观察细致入微,雕塑一丝不苟,技巧娴熟,手法严谨,崇尚写实。塑造的将军、官吏、着甲步兵、轻骑马兵、便装武士、弩弓手、着甲骑兵、驭手等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由于年龄、官阶、身世的不同,人物表情各不相同。除秦始皇陵兵马俑,其他遗址和墓葬出土的陶俑也表明,秦代陶俑都是模拟真实形象以写实风格塑造的,整个形体的比例同真人大小。特别在衣甲服饰、发髻冠巾的细节刻划上细致入微,真实地表现了秦代各类人物的面貌。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一个仿秦俑坑造型的方池,内伫立着八尊秦军兵俑和四尊马俑。这些珍贵的兵马俑原物,都是从秦俑坑调拨来的,包括了车兵俑(御手即车长,是中级军吏俑;车左、车右为作战的甲士俑)、步兵俑、骑兵俑、立射俑,和四匹战马。基本囊括了秦俑军阵的各个门类。

 今天就一起欣赏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来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的秦始皇兵马俑。

 blob.png

— 彩绘跪射俑 —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
∣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

∣ 现收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1999年9月,考古人员在秦陵二号陪葬坑东北部的跪射俑军阵中发现了绿面跪射俑。在目前发现的秦兵马俑中,它是惟一的一件绿脸俑,具有相当高的考古价值。

跪射俑都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右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跪射武士俑的塑造比起一般的陶俑要更加精细,对表情神态和发髻、甲片、履底等的刻画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很具有真实感,真实表现了秦军作战的情景。

这尊绿脸俑通高128.00厘米,与其他跪射俑不同的是出土时其脸部、颈部均为黄绿色,双耳为浅绿色,头发、发髻为赭石色,发带为朱红色,眉毛、胡须为黑色,眼睛黑白分明,白色眼白,黑色瞳孔,双眼炯炯有神,表情自然而神气。

该俑雕塑手法高度写真,整个形体的比例同真人大小,衣纹和铠甲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富有韵律感的线条,烘托着人物的动态。纤细的缕缕发丝酷似真发,使人物形象更有真实感。

深藏闺中,终见芳容

这尊绿脸俑出土后一直收藏在秦兵马俑博物馆,在2008年底调入陕西历史博物馆长期展出。在此之前只在台湾和兵马俑展览馆有过短暂展览。与绿面跪射俑到来的还有三件文物,一件是文官俑,另外两件是7号水禽坑出土的划船俑和青铜鹤。

绿脸跪射俑的秘密

秦俑在制作之初,从服饰、兵器到肤色、相貌都是仿真人真马,属于写实之作。通常我们看到的秦俑,脸部都是粉红色的,为什么会有绿脸的兵马俑?“绿脸”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它意味着什么?

目前关于绿脸俑的说法有很多解释,一种认为是镇墓所用,但三个坑中仅出土这一件,而且其面部表情并不显狰狞,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工匠颜料不够用,临时调制了一种更接近于生活的黄绿色。还有学者认为绿面俑应为军中傩(音nuó)人,即在军中执掌驱疫逐邪的巫术活动或为死去的帝王将相送葬的人。因为没有文字上的记载,我们只能靠逻辑推理来判断,真正的原因有待于考古工作的进一步发现和研究。


— 秦立射俑 —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
∣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

∣ 现收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立射俑出土于秦兵马俑二号坑, 通高178.00厘米,头顶右侧绾圆髻,身着齐膝长襦,腰间束带,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右足向左前跨出半步,左腿弓步向前,右腿后绷,双足略呈“丁”字形站立;左臂向左侧半举,掌心向下,右臂横屈胸前,手掌伸张;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做出拉弓射击的准备姿势。

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俑所持弩为木质,出土时已朽坠,仅遗留铜质弩机和箭镞。立射俑是站立射箭姿势的轻装步兵俑。反映了秦代远程部队弓弩兵的作战方式,与跪射武士俑相配合组成弩兵军阵,生动描绘了远射作战的情况。


箕距姿俑 .jpg


箕踞姿俑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现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常年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


“箕距”,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一样的一种姿势。这件箕踞姿俑出土于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K0007陪葬坑)。秦始皇陵园七号陪葬坑共出土了15件姿态奇异的陶俑和46件青铜水禽等罕见文物。发掘出土15件陶俑,其中跽姿俑7件,箕踞姿俑8件。两种陶俑装束相同,均将发髻梳在脑后,头上戴覆钵形软帽,上身着单层交领右衽长襦,腰束革带,右胯部革带上挂有长方形小扃囊,下身穿长裤,脚穿布袜,无鞋,展示出他们在室内活动的形态,像是正在室内或者榻席之上从事劳动。

箕踞姿俑是做什么的 

对这些姿态奇异的陶俑的身份及功用,专家们目前尚没有定论。与箕踞姿俑同时出土的还有青铜水禽及一些银质义甲和青铜小件等器物,所以一些专家据此分析,7号坑的功能可能是为皇帝的灵魂提供娱乐服务,即通过乐师的演奏乐曲,以节奏分明的曲调驯化水禽,使水禽随乐起舞供人娱乐。因此专家分析考证,跽姿陶俑的形体姿势应该是正在击鼓、钟之类的乐器。

但是箕踞姿俑双腿向前伸直平坐在地上,左手微握掌心向上、右手握拳掌心向下,这种姿态在当时是一种严重违反礼仪和不尊重他人的姿态,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极为严重的,甚至有招来杀身之祸的文字记载。

这些箕踞姿俑神态安详、面容平和,对他们的功用,目前还有其他看法。

有学者认为,古人在独处或者休闲时不会过分讲究礼仪。陶俑脚上无鞋,仅着棉袜,明显是属于室内劳作状态。而整个场景又比较悠闲,箕踞的姿势应该是出于休闲状态而没有过分讲究礼仪。

也有学者认为这类陶俑的姿态动作与云南晋宁石寨山20号汉墓出土的纺织饰贮器具上奴隶女织工的姿态、动作相似,从而推测陶俑的动作应当是在编织网状物,用以捕捉鱼虫饲养水禽,或者用来捕捉水禽。

7号坑的性质和出土文物的功用的最终确定,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


文官俑.jpg

秦文官俑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2000年在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现收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文官俑出土于秦始皇帝陵K0006陪葬坑(又叫文官俑坑),它们头戴长冠,身穿长襦,右侧腰带上悬挂着帖塑的削和砥石,袖手而立一派文官风度。没有铠甲、没有战袍,恭谦而立,低眉颔首微笑,双目下垂,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非常写实,制作精美传神,栩栩如生。是已出土的六、七千件秦俑中绝无仅有陶俑。

文官俑1.jpg

这些陶俑所象征的身份和遗址坑的性质还有待研究,但对认识秦陵遗址内涵和秦代政治等都有很大意义。

2000年,考古人员在秦陵封土西南50米处发现了秦始皇帝陵K0006陪葬坑,目前,在此遗址上已建设开放了0006陪葬坑展厅进行原址展示。

胡须步兵俑.jpg

胡须步兵俑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现收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拥有秦人特色的面庞,方脸膛、高颧骨,威猛无比。头发和胡子一丝一丝,清清楚楚。身上没有铠甲,仅着棉衣。

御手俑.jpg

— 秦御手俑 —
∣秦代(公元前221年—前207年)∣

∣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园出土)∣

∣现收藏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御手俑出土于秦始皇二号坑,是一真正的英俊潇洒美男子。头带标志军阶的长板冠、身着铠甲与披膊,下身穿棉袍、棉裤,足登平口布履,脚踝处有丝戴系缚,双手做紧握缰绳状,站立于战车正前方。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战车一般每乘车上有甲士3人,即御手、车左士和车右士。御手居中,车左和车右分立于御手两侧。

御手俑的职责是驾驭车马,保护车马进退得宜,并兼当主帅受伤可以代替其执掌指挥工具金和鼓。御手俑是秦代战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现了战车部队行进作战的情形。

车士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小腿上绑着护腿,头戴介帻。车左俑左手持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用则是右手持长兵器,左手作按车状。

御手俑1.jpg


御手俑


车士俑1.jpg


车士俑



认识秦始皇兵马俑

秦始皇兵马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嬴政的陵园中一处大型陪葬坑。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第八大奇迹”

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帝陵外景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外景


兵马俑不能不知道的故事

秦兵马俑坑发现于1974-1976年,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秦始皇帝陵东侧1.5千米处西杨村南,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帝之陵园中大型陪葬坑。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1979年建成向国内外公开开放。 

兵马俑一号坑

1974年3月,临潼区西杨村的农民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勘探和试掘,确认它是一座大型的俑坑,即一号兵马俑坑。一号坑规模最大,总面积14260平方米,约有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同时还有大量的青铜兵器。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

俑坑2.jpg

兵马俑二号坑

1976年4月,考古人员发现二号坑,二号坑兵种更齐全,是秦俑坑中的精华,面积6000平方米,埋藏陶俑、陶马1300余件,由四个单元方阵组成,四个方阵由战车、骑兵、弩兵混合编组,严整有序,无懈可击。

俑坑1.jpg

兵马俑三号坑

1976年5月,考古人员发现三号坑,该坑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面积524平方米。 

秦始皇三号坑.jpg

百戏俑坑

1999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封土东南部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一座陪葬坑,发现K9901陪葬坑。出土一件青铜鼎和11件陶俑。陶俑上体裸露,下着彩色短裙,与真人一般大小,姿态各异,根据文献对各种“百戏”的记述,以及这些陶俑的姿态,推测这些陶俑可能是为宫廷提供百戏表演的百戏俑,因而该陪葬坑暂定名为“百戏俑坑”。

“百戏”是古代散乐杂技的总称,表演内容极为丰富,包含扛鼎、寻校橦、角力、俳优等项目。从兵马俑出土的百戏俑陶俑姿态来看,这些陶俑表演的有扛鼎、寻橦、旋盘等技艺项目。

百戏俑1.jpg

文官俑坑

2000年在秦始皇帝陵园内城以内、陵墓封土的西南角,发现了K0006陪葬坑,即文官俑坑。共出土陶俑12件,可分为袖手俑(8件)和御手俑(4件)两类,出土时陶俑已残破为碎块,与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士俑相比,较显文弱,陶俑头戴长冠,拥有一定的爵位,故称文官俑。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