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鎏金铜犀牛 —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贾村∣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鎏金铜犀牛 —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贾村∣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碧辉煌的鎏金铜犀牛通长6.7CM,高4.2CM。造型小巧、工艺精湛,全身鎏金,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犀牛现在是一种珍稀野生动物,仅生存于南亚及非洲。但在历史上,犀牛曾大量生存于我国境内,由于“焚林而猎”、“犀甲军装”的滥捕滥杀,到西汉后期,已经十分罕见。
关于“鎏金”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博物馆出土的文物中,大量鎏金铜、鎏金银,鎏金是什么?
鎏(liú)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这里所说的镀金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镀金,现在人们常说的镀金是指电镀金工艺,是由英国人在19世纪发明的电镀工艺,前提是必须有电。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中国古代盛产犀牛
犀牛是一种珍稀野生动物,众所周知犀牛是生活在热带的一种大型动物,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开阔草地、灌木丛或沼泽中。如果有人告诉你,在古代中国的华北大平原上,犀牛曾成群结队地出现过,那儿曾经是它们快乐的家园,你可能会以为这是神话中的景象。但大量的文物遗迹记载了这个事实。
中国不仅产犀牛,而且还曾是犀牛的故乡。考古发现证明,犀牛曾广泛生活在中国古代中南部地区,不仅数量多,品种也多,不仅长江以南产犀牛,就是黄河以北的华北平原上也曾经成群结队的出现过野生犀牛。
中国人是最早认识犀牛也是最早利用犀牛的,有丰富多彩的犀牛文化,这些都有文字记载和实物得到证实。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也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据甲骨文记载,几代商王像武丁、帝辛都曾经捕猎过犀牛,最多的一次竞捕获过71头。商代人多爱饮酒,把捕来的犀牛角锯下来做成觚、觞、觯、觥等酒具,犀牛骨做成了匕,犀牛肉是上等莱肴,犀革制甲和盾。商周留下来的青铜器有很多是仿照犀牛的形象铸造的,其中陕西出土的“犀牛尊”就是典型的双角犀造型。
青铜犀牛尊
陕西宝鸡城郊出土,高19CM, 长35CM,收藏地址不详。
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属于战国至于西汉(公元前475-公元25年)时期青铜器。1963年1月11日陕西省兴平县窦马村村民赵振秀在村北土壕取土时,发现并积极交献国家。长58.1厘米,高34.1厘米,宽20.4厘米,重13.3公斤。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这件铜尊犀牛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
小臣艅犀尊
是现存唯一以犀牛为造型的商代青铜器
现收藏于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镇馆之宝
从河南北部的安阳殷墟小屯村到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都曾出土过犀牛头骨。四川南部山区还有先民们画的犀牛岩画。国内各地也都有犀牛形象的文物出土。
这些说明中国古代产犀牛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中国不仅出产双角犀牛(苏门犀),还有大独角犀、小独角犀,各地区产的犀牛品种不同,有的适应了中原大地寒冷的气候,有的适应了华南酷热气候。
为什么几千年以前古人最为熟悉的犀牛,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却消失了?
犀牛是食草动物,生性胆小,繁殖率低,但是它身体粗壮,除了头部和四肢,身体其他部位都被厚甲式的皮肤包裹,除了人类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天敌,就是虎豹之类猛兽对它也造不成伤害。
远在夏商时期,华夏先民们在生存斗争中就捕猎过犀牛。当然那时候人烟特别稀少,捕猎工具又非常原始,对犀牛的生存繁殖不会造成影响。
然而到了穷兵黩武的春秋战国时期,后来由于“焚林而猎”、“犀甲军装”的滥捕滥杀,到西汉后期,已经十分罕见。更是以犀甲装备自己的精兵
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备。由于大范围的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在北方迅速减少,在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
犀牛皮质坚韧,春秋战国时期被用于制作盔甲,装备自己的精兵。作为一种重要的军需,需求量非常巨大,因而导致大量的犀牛被捕杀,汉代开始业已只能从国外进口犀角了,进入唐宋,犀牛在中国已基本绝迹,明清时代的人已不知犀为何物,而现在的中国人只能在动物园偶尔看到犀牛了。
兵戈扰攘的春秋战国时代,不仅给老百姓带来了无穷灾难,更给中国犀牛带来了空前绝后的浩劫。在铁甲出现之前,军士作战基本上都用犀甲、犀盾护体。诸候国之间互相攻伐,各方都投入了成千上万披着犀甲的士兵作战。由于战场上需要大量犀甲、犀盾,促使人们对犀牛长期狂捕滥猎,致使犀牛这一物种在中原地区急剧减少,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只有华南、西南偏远地区还有少量野生犀牛。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来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从此,犀牛在中国就成为罕见的动物了。
犀牛由盛到衰再至灭亡的根本原因与无节制的猎捕、生态平衡的破坏、人口大量增殖及侵占了野生动物栖息地有直接的关系。
博物馆里犀牛文物,就像一面镜子,警示着人们不要滥杀动物,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我们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千万保护好现有的野生动物,再也不要出现像中国犀牛灭绝这样的千古遗憾。
“ 心有灵犀一点通”
犀牛带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犀,指的就是犀牛,比喻恋爱着的男女双方心心相印。现多比喻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
这句话出处源自唐·李商隐《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犀,就是犀牛,哺乳动物,形状像牛,颈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有一个或两个角,生活在亚洲或非洲的热带森林中.然而,灵异之处就在它那只角上。
《山海经》中有记载,有一种犀牛就长有三只角,一角长在头顶上,一角长在额头上,另一角长在鼻子上。鼻子上的角短小丰盈,额头上的角厥地,顶上的角贯顶,其中顶角又叫通天犀,剖开可以看到里面有一条白线似的纹理贯通角的首尾,被看作为灵异之物,故称“灵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说法就是由此而来,既指心中若有灵犀角中的那条白线似的的纹理,我们的心灵便能默契相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角中有贯通两端的白色纹理线是犀所特有的,普通的牛角是没有的。可见,“犀牛角”的灵异。
犀牛是一种神奇而又有灵性的动物,在我国早已绝迹。而从国外引进的犀牛也寥寥可数,全国也只有极个别动物园有犀牛展出。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里面记载了许多极具神秘感奇异怪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