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鎏金铜锺.jpg

 鎏金铜锺

∣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 1964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 ∣

∣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铜锺高达78厘米,通体鎏金,是国内现已发现的西汉时期罕见的鎏金铜锺。

锺为盛酒器。延续东周时期的同类器,一般为圆体,细颈,肩部常有对称铺首衔环,圈足。在陕西咸阳塔尔坡秦墓中曾出土过这类青铜器。汉代这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钟"。

关于“鎏金”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在博物馆出土的文物中,大量鎏金铜、鎏金银,鎏金是什么?

鎏(liú)金是古代金属工艺装饰技法之一,亦称“涂金”、“镀金”、“度金”、“流金”,是把金和水银合成的金汞剂,涂在铜器表层,加热使水银蒸发,使金牢固地附在铜器表面不脱落的技术。

这里所说的镀金不同于我们现在常说的镀金,现在人们常说的镀金是指电镀金工艺,是由英国人在19世纪发明的电镀工艺,前提是必须有电。

中国的鎏金技术文化,自战国以来即大放光彩,尤以两汉最为普遍,其制作方法是将金与银混合熔化后,涂上铜器表面,经温烤后固著,再加以打磨即成,华贵璀璨经久不褪。然而鎏金器流传至今极为稀罕,主要原因是历代以来战乱损毁,再加上器物中有金成份,很多盗墓贼不知鎏金的艺术价值,就按重量卖给打金匠,熔练为金块或金元宝,所以被破坏的鎏金器物不可胜数。

2003年西安枣园某基建工地发掘出土了一同形制的西汉鎏金凤鸟铜锺,铜锺顶部有一凤鸟盖子。发现时,铜锺里盛有26公斤西汉酒,这酒翠绿清澈,香味浓郁,经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鉴定,其酒精含量为0.10%!经历了两千年还能被检测到,证明酒的品质纯净,杂质较少,变质幅度小,且铜锺的密封性好,同时说明了墓主人的级别很高。西安美酒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酒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鎏金凤鸟铜锺.jpg

西汉鎏金凤鸟铜锺,现收藏于西安博物院

铜锺与铜钟之辩

“锺”是一种容器,也指一种酒杯,盛酒的器皿,引申为“专注”、“集中”之义。如,一见锺情、情有独锺、 锺爱、锺灵毓秀、酒逢知己千锺少、老态龙锺。

“钟”本意是是指金属制成的响器,中空,敲时发声。钟作为礼器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当时的钟或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

但现在“锺”字仅在姓氏、人名中得以保留“锺”的写法,其他含义均被简化的“钟”字所替代。而且出土的汉代铜锺类青铜器常自铭为"钟"。 

除了铜锺,陕西博物馆里还有瓷锺和陶锺。

铜钟1.jpg

西汉褐釉鸟纹双耳瓷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汉时期的文物,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北郊车家堡。高48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39厘米,底径19.7厘米。侈口,高颈,鼓腹,圈足。肩部贴饰对称的铺首衔环耳。肩与腹部饰四道弦纹,肩部两组弦纹间刻划变体的飞鸟纹。通体褐釉,釉色不均,下腹部露红胎,胎质坚硬。该器造型古拙质朴,端庄大方。纹饰流畅简洁,优美生动,是典型的汉代器物,也是汉代瓷器中的精品。

铜锺1.jpg

铜锺2.jpg

西汉彩绘陶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西汉时期的文物。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高29.6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10.2厘米。锺原是盛酒器,但自西汉始,锺主要作为盛放粮食的容器被广泛使用,并有容量规定。锺还作为随葬品在汉墓中大量出土,所见以彩绘陶锺、釉陶锺、青瓷锺为最多,一般纹饰有狩猎纹、人物出行等图案。这件彩绘陶锺是以朱砂为颜料绘制而成,陶锺通体绘红彩,色泽鲜艳夺目,在装饰上与众不同,色彩历经两千余年仍然鲜艳靓丽,实属罕见,是研究汉代物质文化难得的实物资料。




 汉代青铜器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汉代的青铜器物与商周时期有明显差别。这是历史文化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

青铜器数量减少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走上历史舞台,并逐渐得到应用,战国后期到秦朝,铁器应用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西汉时期,应用铁器的地域更为辽阔,器类、数量显著增加,质量又有提高。东汉时期铁器最终取代了青铜器。这一时期是铁器替代铜器的时代,所以铜器数量减少,特别是和商周时代相比,礼器的比重大减,生活用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多。到了东汉末年,陶瓷器得到较大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从而把日用青铜器皿进一步从生活中排挤出去。隋唐时期的铜器主要是各类精美的铜镜,一般均有各种铭文。自此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外,可以说不再有什么发展了。

青铜器种类和形制变化

       

商周代流行的许多食器、礼器已经很少见甚至绝迹。保留种类在汉代随着文化观念的变化,也有所创新。汉代青铜器具更趋于实用和平民化,以铜灯和熏炉为代表的生活用具大量出现,样式多样,形状特殊、制作精巧。

造型和纹饰变化

       

汉代铜器的造型,已摆脱了商周铜器那种庄严、厚重、肃穆、古拙的作风,显得比较灵便、轻巧、精致,器具实用化,轻巧化,生活化,世俗化,适应于现实生活的需要。与此相应,纹饰相当简素,除了少数弦纹和铺首以外,各种容器往往都是素面的。但另一方面,在铜器上鎏金、鎏银以及用金银、玻璃、宝石之类镶嵌花纹的技术则相当发达。若说商周时期青铜器以纹饰繁复和器形厚重见长,进入汉代则以实用精致为美,朴素平实见长。而春秋战国时期则正体现了两个时代的过渡,以纹饰瑰丽、器形实用为重。

汉平都铜鼎.jpg

西汉“平都”鼎,横山县张家坬[wā]村出土,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铜辅首.jpg

鎏金铜辅首,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虽然说自汉代以后,青铜器除了铜镜以外,不再有新的发展,但古代青铜器的器型雄伟、纹饰瑰丽,在数千年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成为了顶级收藏家们热衷追捧的收藏对象。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