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blob.png

— 鎏金铁芯铜龙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1975年陕西省西安市南郊草场坡出土∣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鎏金铁芯铜龙高37厘米,重2780克。出土时为一对,其中一件完整,一件残损十分严重,长期深锁库房。

铜龙并非铜质,实际上是由铁芯铜壁铸造而成,表面鎏金。看上去金光闪闪好似金龙。

铜龙身体细长,两只有力的前脚紧扣地面,龙头与上身呈“S”型,龙嘴张开,露出牙齿和弯曲的龙舌,两只圆睁的双眼直视前方,龙角紧贴头部向后伸展,龙尾丛高高上扬的后肢处反折向龙头上方。龙头和龙爪刻划细致入微,龙身塑造流畅简洁,极富动感,体现出唐代龙的生动美与气势美,堪称精品。

龙的形象成熟于汉代,盛于隋唐时期,这件鎏金铁芯铜龙可谓经典之作。龙以曲身飞舞从天而降的姿态,给人以轻盈愉悦之感,而又不失大气磅礴的非凡气度,将龙这一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虚构神灵动物做的活灵活现,从形态看其造型是受佛教飞天造型的影响,

虽然在唐代文物中龙的造型和纹样较为常见,但这一对构思精巧的飞龙造型,在唐代金属铸造工艺品中还是极为少见的。而龙为铁芯铜壁铸造,实际是复合材料制成,技术处理是相当复杂困难的。就更为少见了。

这件龙从造型与以往考古发现的唐代有关龙的文物形象相比,当属盛唐时期文物。

鎏金铁芯铜龙用来干什么用呢

龙在唐代作为帝王的象征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而在民间龙也会被使用,大多具有镇邪、祈福的意义,这对鎏金铜龙气度非凡,应当是皇室贵族所用。但具体用途是什么呢?

镇宅?

关于该龙用途有镇宅、装饰构件以及宗教仪式祭品等几种说法。

今草场坡一带为唐代长安城永乐坊所在地,永乐坊为唐长安皇城以南第四坊。据《长安志》、《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其坊位于京都中心,达官贵人府邸相望,唐玄宗时此处是宰相燕国公张说的宅第。《唐两京城坊考》引《常侍言旨》记载讲,法师曾告诉张说,其宅西北处有王气,不宜取土,一个月后,法师又讲,其地被取土,恐有祸事。铜龙出土时有一对,埋龙于地,可能就是为了恢复王气,达到消灾免祸、祈福求瑞的目的。由此推测,鎏金铁芯铜龙可能是张说府的遗物。

此外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也出土了12只赤金走龙,何家村距离草场坡不到2公里远。

《唐两京城坊考》

由清代地理学家徐松(1781~1848)编撰,是一部唐代史料专著,详细地记载了唐代长安和洛阳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为唐代文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由北宋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1019~1079)撰,全书20卷,记述长安的坊市、街道、宫室、官邸、雍州府县的政治,官员的职务,地方上的河渠、关塞、风俗、物产等。


装饰构件?

另一种猜测为装饰构件,唐代文献记载有铸造金属瑞兽作为宫殿中建筑构件或车饰构件,如武则天在洛阳的天宫屋顶铸造朱雀,下有盘龙支撑。

《旧唐书》卷四十九《舆服志》记载皇帝銮舆有“旗首金龙头衔结绶及铃绥”之语。而在铜龙腹下底部有残留物突出,经观察为方柱状,推测龙腹下可能有柱锥状物插入车构件或其他装饰构件中,所以该龙也可能为车饰。

《舆服志》:

在中国正史“二十四史”及《清史稿》共25部史书中,有10部设有专门章节《舆服志》的内容,它主要总结记录重要朝代的服饰及车马仪仗方面的制度。“舆”即车,“服”即服饰。

宗教仪式祭品

唐代道教还有祭投龙的宗教仪式,投龙致祭是道教最重要的仪式之一,投龙简等物用于斋后 谢天、地、水等神灵。

因这对鎏金铁芯铜龙为目前所仅见,没有其他相同资料参考,其用途有待进一步科学考古来研究证明。

1213213.jpg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龙的造型,龙的形象成熟于汉代,盛于隋唐时期。每个时期,龙的造型与神态各不相同,都带有自己的时代气息。之所以造型神态各异,固然是因为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情趣,同时也与龙在不同时期的地位有关。早期的龙虽然地位尊荣,但一般人家也可以使用龙的形象。到了唐代,龙的地位有所提高,龙作为帝王的象征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但仍然是民间常见的装饰图案,只是到了明清时,龙形变成皇家专用的图案,制作时强调的就不是艺术效果而是无上的威严、庄重甚至狰狞可怖了。可以说,唐朝的龙是最美的,最强调艺术效果,可以当做独立的艺术品而高置大雅之堂。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