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釉提梁倒灌壶 —
∣五代(907年—960年)∣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 青釉提梁倒灌壶 —
∣五代(907年—960年)∣
∣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属国宝级文物。
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
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94件(组)一级文物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陕西省共有23件(组)文物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名录中,包括铜车马、兽首玛瑙杯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国宝文物,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灌壶作为一级文物也名列其中,自即日起禁止出境展出。
这件国宝不仅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细致,更为独特和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复杂,有着巧夺天工、出人意料的设计。所以这件倒灌壶不仅体现出艺术之美,还是一件体现科技之光的“魔壶”。
魔壶之美
与所有出土的珍贵文物一样,魔壶浑身上下给人以美的享受。这件壶造型独特、构思奇巧,图案精美。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壶盖仅为装饰,柿蒂形,不能开启。提梁是一只俯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凤尾用连珠纹做装饰。让人称奇的是壶流(出水的壶嘴)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大开,连狮子的牙齿都清晰可见,最为绝妙的是,母狮张开的嘴巴正好是壶的流口,二者结合的可谓恰到好处。更有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乖巧可爱。母子两狮的造型极为生动逼真,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壶身一周刻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方装饰有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雍容富丽,极富立体感。壶圈足。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集“三王”之灵气、霸气、美艳于一身,所以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从陶瓷工艺质地看,这件提梁倒灌壶胎质坚固,质地细腻,呈灰白色,釉色釉色呈橄榄色,素雅润泽。壶纹饰采用的是耀州窑有名的刻花工艺制作。耀州窑的刻花技艺是先用刀具垂直刻出纹样轮廓,再在纹样旁用刀具斜刻,并剔去刀痕中的底泥,使纹样微凸,然后施釉烧制。这件提壶纹饰繁缛华丽,但花纹清晰,层次分明,釉色晶莹透亮,有很强的立体效果,显得特别富有生气,给人以美得享受,实为耀州窑器皿中罕见的珍品。
魔壶之谜
它之所以被称为“魔壶”的原因是,当它第一次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精美的瓷器充满了"谜"。从外观来判断,它的确是一把壶。但如果是一个壶,无论是用来盛水还是用来盛酒,它总应该有一个入口吧。可此壶虽然有“盖”,但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根本无法打开。古人总不可能将酒或水从壶嘴注入再从壶嘴倒出来吧。
更令人奇怪的是,在壶的底座上有一个除壶嘴外唯一能进入壶的内部的梅花样小孔。于是人们试着将水顺着壶底部的梅花孔注入壶内,这时水竟然没有从壶嘴流出来。而将壶身正转过来以后,水也并没有从壶底的梅花孔漏出来,如果此时将壶身轻轻倾斜,水反而能从壶嘴正常流出。
这是一只什么壶?在这只神秘的壶中到底藏有什么样的“魔法”或者"机关"呢?
魔壶之慧
倒灌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的孔,需要往壶里灌水的时候就把壶倒过来壶底朝上,把水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母狮状的壶嘴口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这时再把壶身翻正,水丝毫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倒流壶”为何能倒流?
为了解开倒注壶的秘密,专家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对倒流壶进行了X光“透视”。通过透视,专家们领略了古人的智慧,感知了先人的伟大。
倒灌壶内部透视示意图
倒灌壶原理示意图
原来魔壶是一个倒灌壶, 倒灌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他是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的。其原理是:连通器中只有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因此,倒流壶之所以没有可以掀开的壶盖,却在壶底留有一个神秘梅花形孔洞的谜就迎刃而解了。
其实倒流壶具有如此功能的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与梅花孔衔接,酒通过注水管流入壶内,利用连通器内水面等高的原理,由中心漏注来控制水面,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壶流下有同样的隔离装置,倒置时水不致外溢,若外溢则表明水已经装满。同样,将壶正置或倾斜倒水时,因壶内中心漏注的上孔高于最高水面,底孔也不会漏水。
此壶构造奇特,设计精巧,匠心独运,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的睿智巧思。道理很简单,但实际制作起来成功率却不是很高。
倒灌壶的源流发展探秘
倒流壶最早产生于何时,仍没有定论。这种壶在我国的唐代就已出现。郑州博物馆收藏有一件唐代白釉倒装瓷壶。
唐代白釉倒装瓷壶
宋、辽、金时期,倒流壶较为流行,宋代时最为出名。宋代制瓷业有较大发展,当时窑口林立,瓷器品种繁多。北方定窑的白瓷,耀州窑的刻花青瓷,磁州窑的白釉黑花瓷,钧窑的窑变瓷等,以其丰富的装饰技法构成了北方瓷器的独特风格。
到了元代,其工艺发展得更加炉火纯青。据《元代瓷器目录》记载,“倒流”壶的制作工艺比较奇特,烧制需经过3道工序,每道工序都较复杂。将这3道工序烧制好后,然后依次连接起来才组成了构造精巧的元代“倒流”壶。
明清时期,制瓷业更加繁荣昌盛,制瓷工艺又有了改革创新,器形烧造富于变化,装饰技法与题材更为丰富多彩,釉色品种繁多,色彩纷呈,开创了中国制瓷史的新篇章。
元明清时期,倒流壶一直都有制作,保留下来的实物尤以清代为多,其质地有彩瓷、紫砂以及锡壶等,较前代有较大发展。清代倒装壶很少再有早期带提梁的样式,而是将提梁改为执柄,造型一般都作成枝叶寿桃形,壶上多装饰蝙蝠、鹿、寿星、童子、松树等图案。桃子有长寿的寓意,桃形的倒装壶常是寿辰时的寿礼和酒具,取时光倒流,长寿百岁之意。随着制作工艺的提高,倒装壶在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新的功能。
倒装壶奇特的构造,巧妙的内部设计,充分体现了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是我国陶瓷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现代社会,倒装壶仍在普通百姓家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以其颇具趣味的独特使用方法引人入胜。
耀州窑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市的黄堡镇距西安105公里,是我国古代北方著名的八大名窑之一,耀州窑与宋代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享有同样的声誉,由于宋代属于耀州,因此得名。而耀州窑自唐代创烧,五代成熟,宋代发展至鼎盛时期,被冠以“宋代刻花青瓷之冠”的美誉,备受世人青睐。主要生产刻花、印花青瓷,还有一些酱釉和黑釉产品,以生产工艺精湛的刻花青瓷驰名中外。其造型和焙烧工艺在宋代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时对耀州瓷就有“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击其声铿铿如也,视其色温温如也”的赞誉。耀瓷不仅朝贡皇室,应用官府和民间,而且还畅销国外,受到人们普遍喜爱。元代后期,耀州窑一跃成为西北地区的瓷业基地和最大的烧造区。明清时期,耀州的陶瓷业达到鼎盛,炉火昼夜不熄,故有“炉山不夜”之称。
宋代耀州窑是北方青釉瓷的代表,以耀州窑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耀州窑系。河南的临汝窑、宝丰窑、宜阳窑、禹县窑、内乡窑、新安城关窑均深受其影响,烧造青釉刻划花、印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