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提到香囊,人们大多会想到用布或丝绸做成的袋子,里面装有香料。然而,今天我们会欣赏到的这款精美的香囊却不是用纺织品做的,那它用什么做的呢?
—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
∣唐(618年—907年)∣
∣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第一看到这个器物的人怎么也不会把它和香囊联系起来,因为在人们印象中,香囊往往是用纺织物做的。这个银香囊外径4.6厘米,里面的金香盂直径2.8厘米,坠链长7.5厘米。
香囊外壁用银制,呈圆球形,通体镂空,以中部水平线为界平均分割成两个半球形,上下球体之间,一侧以活轴相套合,一侧以钩链相勾合。
下部球体内又设两层银质的双轴相连的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外层机环与球壁相连,内层机环分别与外层机环和金盂相连,内层机环内安放半圆形金香盂。
外壁、机环、金盂之间,以银质铆钉铆接,可自由转动,无论外壁球体怎样转动,由于机环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总能保持重心向下,里面的香料不致洒落。
这种作用原理在今天的航空陀螺仪上仍在运用,可见这种机巧的科技含量不低。此银香囊制作过程复杂,尽管已经经历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珑剔透,转动起来灵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设计之科学与巧妙,令现代人叹绝。
香囊外壳通体透雕着葡萄缠枝,花鸟相依的精美花纹,高超的镂空雕刻艺术展示盛唐时期古丝路的风格。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香囊内的香气就是通过这些镂空袅袅散发出来的。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悬挂在室内帐中或帷幔上。
中国很早就有焚香之习。燃香可以驱虫除秽、怡神醒脑,还有宗教仪礼作用,人们认为将佛经盛放在香囊之中,随身携带,能起到消灾辟邪的作用。但在所见各种熏香器实物中,唐代的这种香囊最为精巧。
囊一般指口袋,多用纺织物做成,但唐人称这样的金属熏香器也为香囊。唐代用金银贵金属制作香囊,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只有上流社会的贵族才能够拥有。
香囊还有个小名
1970年,普通花鸟纹银香囊刚出土时被叫作“熏球”。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也出土了两个“熏球”。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个物帐碑,上面记载了唐代法门寺地宫里边所有的器物,其中提到了“香囊二枚”。至此,人们才知道唐代将其称为“香囊”。
葡萄花鸟纹香囊
把我们带回芬香馥郁的大唐
去目睹杨贵妃与唐明皇凄美的爱情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安史之乱」促使大唐王朝由盛转衰。叛军攻入长安时,唐玄宗连夜逃离长安一路向西,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时。随行将士突然起义,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他们把矛头指向杨国忠的姐姐—杨贵妃。
禁军士兵皆认为贵妃乃祸国红颜,不诛难慰军心、难振士气。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并在马嵬坡就地掩埋,明皇非常非常悲痛。
后来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城长安,十分怀念贵妃,密令高力士挖坟改葬。高力士给明皇的回报是“肌肤已坏,而香囊犹在。”。原来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因在人们观念中“香囊俱为丝锦制”,所以“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一直被视为无稽之谈或夸张写法,直到“熏球“”的真名被证实后,终于大白天下。原来唐代有金银制作的香囊,是贵夫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无论狩猎、出行、游玩,均随身携带,所过之处,香气袭人。何家村出土的香囊则再次印证了唐代的香囊确属金银所制。
由此可见,正因为史书记载与考古发掘的互相联系、彼此印证,我们才得以窥见历史真容的一角。而这段经典的古代爱情故事,也因为精美绝伦的银香囊,而变得真实可辨、历历在目。
香囊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象征
精美的香囊不仅仅是爱的信物,也是古丝绸之路文明交融的象征。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雕刻艺术和形式带有古丝绸之路的风格,香囊是丝路芬芳的一种象征,也是中国人民创造力的象征。中国古代金银器和瓷器、丝绸的发达过程不同。中国是最早生产出瓷器和丝绸的国家,产品享誉世界,被誉为丝之国、瓷之国。在金银器皿的制作上,中国却长期受到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影响,直至盛唐时期,工匠们才摆脱了西方的模式,创造出崭新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金银器。这件鎏金银香囊就是其中的杰作。而香囊设计的陀螺仪原理也是通过丝路从我国传到西域的。香囊虽然小,但真正的是一个古丝路文明共荣的缩影。
人类以物质文明交融产生了联系、沟通和交流。从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丝绸之路、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唐代的社会风貌无一不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从器物中感知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器物,和一个时代联系在一起,和一个人群联系在一起,和一个社会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