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纯金制作,共出土12条,高2.1—2.7厘米,长4.1—4.3厘米。金龙均作行走状,长吻细颈,颈部弯曲,尾部由粗而细,尾端回勾,首生弯曲而成的双角,身姿和步态各异其态。其制作方式是先用金条掐编出身体,然后插上尾巴和角,最后用錾子錾出鱼鳞纹,铸造工艺精良,由于是手工制作,每个与每个都不完全相同。实在是中国金银器在唐代发展到顶峰的杰作。虽然没被评为国宝级文物,但也足以称得上是金银器精品中的精品。
如此之小且并不具有震慑力的小金龙,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有学者认为唐代尊崇奉道教,而金龙则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投龙祭祀的活动来源于道教的天、地、水三官信仰。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铜器等。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礼仪。它的一般方式是将写有愿望的文字玉简和玉璧、金龙、金钮等器物一块用青丝捆扎,待举行醮仪后,再投入名山大川之中,作为升度之信,以奏告三元。(杭州西湖出土的五代吴越国主“告水府文”銀簡上即有“金龙驿使”的字样。同时还出土有3件“金龙”实物,其中鎏金铜龙的式样与此处的赤金走龙极为相似。)据说当年这些走龙是放在著名的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里,出土时罐里还有水,一块金箔漂在水上,12只小金龙就立在金箔之上,一切都让人感到非常神奇。从小金龙的独特造型,到出土时的刻意摆放,都隐喻了这组赤金走龙一定有着非同一般的用意,专家分析它们可能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用的法器。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为海内外华人所熟知和景仰。说到龙,人们便会很自然地联想到气势磅礴,神奇怪异,然而,唐时龙的形态与现在经常看到的在明清时期定型的龙有很大不同,何家村窖藏就出土了12件栩栩如生的赤金走龙只有拇指那么大,它们身材纤细,阔嘴伸颈,头顶长有双角,龙尾舒卷逶迤,周身装饰精致的鳞纹,走龙从龙头到背脊,再到尾部,形成一条优美流畅的曲线。与明清时期飞龙在天的形象不同,唐赤金走龙小巧玲珑,朴素而平实,显示早期龙的形象特征,更具有动物的特点而不像后世龙那样成为威严的偶像。如果龙是一种曾在古代存在过的真实动物,那龙的形态就应该像这些小走龙一样。
不过非常可惜,在1975年9月26日,当时设在西安碑林的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一间展室被盗,何家村窖藏出土的6条小金龙、5件素金钗、1件金钏和1件鎏金花纹八角杯被盗走,此案时至今日仍然未破,因此现在只有剩余的6只小金龙展示给世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