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04202413904.gif

唐墓壁画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独具特色的珍贵藏品,陕西历史博物馆现存有陕西出土的20多座唐墓的壁画精品近600幅,达1000多平方米,所收藏的唐墓壁画数量之多、等级之高、保存现状之好而又具有比较完整的序列性,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其中5件(组)18幅被国家定为国宝级,69件(组)82幅被定为一级品。被称为“中国的乌菲齐画廊”。

“乌菲齐画廊”是世界著名绘画艺术博物馆。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市乌菲齐宫内。以收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其他各画派代表人物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波提切利、丁托列托、伦勃朗、鲁本斯、凡·代克等作品而驰名世界。

1998年6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参观唐墓壁画后就称赞道:“唐墓壁画和兵马俑一样有价值”。

唐代的墓葬中,只有约1%的墓葬才有壁画,而能配得上壁画的无疑都是最为显赫的王公贵族。唐墓壁画完全以现实生活的内容为主,它表现的是墓主生前的社会环境、日常生活、仪礼规范、生活习俗、服饰特色、娱乐方式与建筑风格等,真实还原了唐代的贵族生活。壁画在展示唐代绘画艺术的同时,也直观、形象地向人们提供了唐代社会,特别是唐代上层社会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唐代社会生活尤其是贵族生活和精神追求的重要形象资料。

欣赏一个墓葬的壁画,往往会解读出与墓主人息息相关的历史信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一幅国宝级壁画《阙楼仪仗图》。

阙楼仪仗图 

∣唐(618年—907年)∣

∣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多块。

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

画面描绘了王宫阙楼建筑的形象。阙,夹门而建,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阙楼在唐墓壁画中已有出土,但都是单阙或双阙,惟有懿德太子墓当中的阙楼图为三出阙。从画面看,阙体高大宏伟,自下而上由墩台,平座、屋身、屋顶组成。其屋顶为庑殿式,上有鸱尾,出檐深远。翼角翘起,出檐深远。屋身面阔、进深各三间,大门居中,两边为直棂窗,四周有回廊。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补间铺作为三个人字拱,斗拱比例硕大。西壁阙楼图与东壁的阙楼图虽同为三出阙,但形状略有不同,局部装饰也有些细小差异。阙楼砖砌台基及雕刻花纹、阙楼的挑檐及斗拱、鸱尾等都描绘的清楚可辨,再衬托山峦、树木之景,阙楼之后的山峦逶迤纵横,以颜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石的明暗远近,山峦因而显出突兀和挺拔。更见阙楼气势恢宏。

阙,是古代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对称建置的高台标志性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是皇宫中的重要建筑。早在先秦时代,阙就已是礼制等级的象征,为了区别尊卑,对于门阙的营造,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大致为三个级别,天子所用 的阙一对三出阙,即一座主阙与二座子阙相连构成,阙楼仪仗图中阙为三出阙,即一个母阙,两个子阙,属封建帝王等级,超越了太子使用二出阙的标准,显然是“号墓为陵”而依天子之礼构筑的。

阙楼仪仗图.jpg

阙楼图后面紧接着绘有一幅排列有序、阵容整齐的大型仪仗队伍的仪仗图。仪仗队由196人组成(东壁104人,西壁92人),分为步行仪仗、骑马仪仗和车队等三部分。侍臣列前,战旗迎风招展,阵容威严,人物极少有相似之处,展示了初唐绘画艺术的精湛造诣。士兵均着圆领长袍,戴黑璞帽,穿黑靴,腰配箭囊,长袍颜色按军阶等级分为红、黄、绿、赭,所有人均为侍卫装扮束,他们目视前方,恭候迎驾,人物的造型,衣纹的组织,线条的勾勒,都十分完美。其后在三辆豪华的车前,排列着十几名侍臣,举遮蔽风、日的伞扇。据《旧唐书·舆服志》的记载,壁画所绘的车应属太子大朝时所用的络车,步行仪仗和骑马仪仗象征着太子仪仗的左右卫。所以,这幅壁画可以说是太子大朝时的情景再现。

《阙楼仪仗图》以唐人画唐景的写实性,为研究了解唐代建筑,尤其是阙楼建筑艺术提供了第一手形象资料,是一幅难得的建筑艺术佳作。壁画场面之宏伟,人物之众多是唐墓壁画中极为罕见的。是唐代壁画中场面最大的传世作品。画师将阙楼的比例表现得当,绘制写实。仪仗图虽人物众多,结构复杂,但整体布局却显得井然有序,阵容严整。画面色彩也艳而不俗,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懿德太子

懿德太子李重润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故改名李重润),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嫡长子。682年,唐高宗立李重润为皇太孙。684年,唐中宗失位,李重润被废为庶人。武则天大足元年(701年),为人谗构,被武则天杀害,死时年仅19岁。中宗复位后于706年追封为懿德太子,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乾陵的陪葬墓。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懿德太子墓壁画450多平方米,墓内壁画比较完整的有40幅,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

李重润,本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之讳(曌),改名李重润。他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之孙,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母亲是韦皇后。开耀二年(682)正月,李重润出生,其时,其父李显还是太子。李重润的出生令唐高宗非常高兴,在他满月之日,唐高宗就大赦天下,令改年号为永淳,立还在襁褓中的李重润为皇太孙,并打算为他设置府属。

对此,唐高宗询问吏部郎中王方庆的意见。王方庆回答说:“晋和齐都曾立皇太孙,太子的官属就是皇太孙的官属,未曾听说太子还在东宫又为皇太孙设置官属的。”唐高宗说:“从我创始,可以吗?”王方庆回答说:“三王不互相承袭礼仪,有什么不可以!”于是,王方庆奏请为李重润设置师傅等官。后来,唐高宗也疑虑这样做是否不合古法,因此始终没有任命,但立刚刚出生不久的皇孙为皇太孙,还改元大赦,足以说明唐高宗对李重润的偏爱。

永淳二年(683)十一月,唐高宗去世,李显继位,改元光宅,是为唐中宗,武则天临朝摄政。光宅元年(684)二月初六日,武则天废唐中宗为房陵王,并将其幽禁起来,改立幼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仍临朝摄政。二月初八日,武则天下又下令废除李重润的府署,将其贬为庶民,另在别处囚禁。两个月后,武则天就将李显、韦氏等人迁移到了房州,彻底把持了朝政。短短两年间,对世事还一无所知的李重润就在政治斗争中经历了大起大落,而这些仅仅是他悲剧人生的开始。

载初元年(690),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正式自行称帝;圣历元年(698),复立李显为皇太子,又封李重润为邵王。

大足元年(701)八月,李重润遭人诬陷构罪,说他与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的夫婿魏王武延基私下议论当时得幸于武则天的张易之兄弟如何恣意出入内宫等等。武则天得知后大怒,于九月初三日,将李重润、李仙蕙和武延基杖杀,其时,李重润年仅十九岁。第二天,其妹妹永泰郡主李仙蕙也难产而死。

史载,“重润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秀容仪,以孝爱称”,兄妹二人青春芳华就死于非罪,大为时人所悼惜。

唐中宗复位后于706年追封李重润为皇太子,谥号懿德,将其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并聘国子监丞裴粹之亡女为李重润配冥婚,与他合葬。

1971年,考古工作者发掘懿德太子墓时,确实在墓室石椁内发现了一男一女两副残缺不全的人骨架,与《旧唐书》关于李重润与国子监丞裴粹亡女冥婚的记载相吻合。“冥婚”是一种以原始鬼魂崇拜为动因的婚姻陋俗,早在西周时期就已产生,后世屡禁不止,唐代是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社会开放的繁荣时代,人们的文化素养相对来说比前代人更高,但仍旧铲除不了这种陋习。一个生前未曾婚娶、遭谗言被杀的皇太子,迁葬时却享受了民间“冥婚”陋俗的礼遇与皇家“号墓为陵”的恩泽。一方面,平反昭雪后李重润显赫的政治地位和特殊的身份认同形成了鲜明对照;另一方面,死后数年仍受人摆布的李重润,让我们看到了唐代统治者为谋取自己政治利益的苦心孤诣。

懿德太子墓,位于乾县乾陵东南隅的韩家堡北,是距乾陵最近的一座陪葬墓,也是迄今为止所发掘唐墓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唯一的一座属帝王级的陵墓。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对其墓进行发掘。懿德太子墓壁画450多平方米,墓内壁画比较完整的有40幅,题材有仪仗队、青龙、白虎、城墙、阙楼、乐伎、男仆、宫女等,显示出李重润的显赫地位和特殊身份。

懿德太子墓.jpg

00104111225205.jpg

1 (1).gif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