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1962年在陕西乾县临平乡出土。在国内多个大型博物馆都有类似的“蝉纹鼎”。
蝉在中国古代象征复活和永生,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它的生命周期。
此器侈口、束颈、鼓腹、圆底,双立耳,蹄形足。口沿下方颈部饰一圈兽面纹,由4个外凸扉棱分开,丰满的腹部相对应饰一圈突雕蝉纹八只,蝉双目硕大突出,翘望上方,生动形象,每只蝉纹周围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倒三角形,足部饰兽面纹。
商代青铜鼎素以造型厚重和纹饰神秘恐怖而著称,鲜有轻巧活泼的感觉。这青铜蝉纹鼎虽然仍是敦厚沉重,但其装饰风格却透出浓郁的现实生活的气息。由此让我们得以管窥商代晚期审美心理的另一个层面,这不能不说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蝉纹的象征意义
自古以来,蝉在人们心目中是一种神秘而圣洁的灵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载:“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蝉从幼虫、蛹蜕变成长翅的成虫可谓出污泥而不染,因其整个生命历程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故而古人十分推崇。古人把自己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直接铸刻在青铜器、玉器之上做以装饰,或是在菩萨造像上饰以蝉纹冠,或直接琢磨成蝉形器物,在不同器物上的蝉纹所表示的寓意也不同,其蕴含的审美意境和寓意,都表明了蝉纹具有极高的艺术参考价值。
商周青铜器中的蝉纹,有饮食清洁之意。
蝉纹在青铜器上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是青铜器的重要纹饰之一。晋·郭璞有《蝉赞》云:“虫之清洁,可贵惟蝉,潜蜕弃秽,饮露恒鲜。”是说蝉有出污秽而不染,吸晨露而洁净的天性。可见,蝉纹被广泛的用于青铜器纹饰,可能代表有饮食清洁之意。商周时期,是一个文明较为发达的时代,饮食卫生在这一时期已作为一件大事受到人们的注意,上层贵族阶级更是如此。这一时期,在一些青铜器中,如鼎、爵、觚、盘上,就铸有蝉纹,蝉体大多作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
(蝉纹鼎上蝉纹)
菩萨冠上的蝉纹,蕴含着有轮回之意。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此时道教长生文化、民间神仙思想也在本土上盛行,于是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而然的受到了这些本土文化、思想的影响,逐步走上了本土化的道路。因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蝉意的理解,早期道教以“蝉蜕”看作是羽化成仙,于是蝉成为道教的灵物。佛教受到道教的影响,佛教徒在雕刻佛像时掺杂了道教思想,将蝉这一灵物运用到了佛教造像的身上,菩萨头冠上的蝉纹就是典型代表。另外,蝉冠也有具有一些世俗的意义,如广饶北魏根法师碑即有“昂藏峻绪,渺漫长灡,缤纷组带,蝉联缨冠,或智或愚,能危能安”之句,就代表了佛教神像高贵和令人仰止的气质。佛教的本土化,使得佛教徒将菩萨也视为神仙,于是在受到道教“蝉脱”思想的影响下,在雕刻菩萨造像头部时,饰以蝉冠,蕴含了一种蝉意,即轮回之意。
(青州市博物馆藏北魏时期蝉冠菩萨石雕立像)
蝉形玉琀,既有幻化复生之意亦有品德高洁之意。
蝉具有脱壳现象,使人以为蝉能复活,因此,古人对蝉寄寓了灵魂不灭的祝愿。如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的称为蝉形玉琀,寓着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之意。玉琀是古代死者含在口中的葬玉,多为蝉形,又称为“琀蝉”。蝉在中国古代象征永生和复活,这个象征意义来自于其漫长而隐秘生物生命周期,蛰伏数载一朝飞升,恰恰与道家毕生追求的羽化升仙的最高境界相一致,因而蝉被赋予“永生”的涵义;《论衡·无形篇》:“复育转而为蝉”,可见蝉纹还有象征死而转生之意。
(扬州博物馆藏有典型的汉八刀玉蝉)
蝉,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生物,历经无限的磨难,从幼蛹蜕变成展翅高飞的成虫,从地下升到高空,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个生命轮回,这是大自然的造化。由于古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较为低下,意识形态上很大程度受到原始宗教的影响,在他们的眼中,蝉这种脱变带有无限的神秘和感知,将无法理解的蝉性,归咎于自然神的安排。于是通过想象和理解,将蝉赋予了各种寓意:清洁高尚、轮回复生等。他们带着这些寓意将所见的蝉的形象进行抽象化处理,或雕或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护佑自己和子孙后代,不论今生还是来世。
鼎通高23.1厘米。据传此器为河南出土。敞口,立耳厚重,束颈鼓腹,三圆柱形实足,口下饰鸟纹一周,腹饰三角蝉纹,双耳饰对龙纹,足饰云雷纹和三角纹。现收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通高23.5厘米,口径17.5厘米。1982年河南安阳孝民屯南875号墓出土。此器侈口、束颈、鼓腹、圜底,柱形足。颈饰兽面纹,云雷纹地,腹饰三角蝉纹,足饰勾连雷纹,三角火纹。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