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老领导徐明正写的一首歌词

               

《望鲁台之歌》

关山苍苍,凤鸣高岗;

大河泱泱,龙吟吉祥。

望鲁台上,

一双双睿智双眼,

仰望着尼山,

仰望着曲阜,

仰望着圣人的家乡。

要让那古老中国的民族魂,

永远与山河同在,

永远与世界共仰。

关山苍苍,草木兴旺;

大河泱泱,杨柳成行。

望鲁台上,

一副副古道热肠,

守望着田野,

守望着家园,

守望着诗意的远方。

要让那美丽中国的时尚风,

永远与山河同在,

永远与世界共享。


           


 老领导说他是去宝鸡千阳县参观望鲁台后写的这首歌,“鲁”,当然是指山东,跟千阳这个相距千里的小县城有什么瓜葛?

80619153855646.jpg

原来,这座望鲁台背后藏着一个2000多年前尊师重教的故事。

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在千阳县燕家山一带,也就是现在的千阳县水沟镇水沟村,诞生了一个名叫燕伋的孩子。燕伋一家三代同堂,家道殷实,是知书好礼的耕读旺族。当时,孔子在山东曲阜办学收徒名气很大,可谓世人共仰。燕伋的父亲早就想让儿子去山东求学。但因儿子年幼,路途遥远,未能成行。燕伋18岁时娶妻,也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子。然而不幸的是,在燕伋20岁左右时,他的父母相继去世。22岁那年,他遵照父亲的遗愿,远赴千里,到山东曲阜孔子门下拜师求学。这一读就是5年,不仅在孔子门下读书,还跟随孔子周游考察。 27岁时燕伋才回到故乡千阳县。

在家里,燕伋过了8年的耕读生活,相当于继续自学。

燕伋35岁时又跟随老师孔子外出到齐国边读书边考察,全面接受齐鲁文化的熏陶。从齐国一路跟随老师再次回到山东,一待又是5年,到了40岁才回到千阳。

经过这5年深造后,燕伋第二次从山东游学回到千阳,开始在家乡办学教书,传授儒家学说,一教书就教了18年。18年里,燕伋因思念恩师孔子,每天都要去教室的后面,用衣襟兜着土垫在足下登高望远,18年里日积月累,便形成了高约10米、底径30余米的土台,这就是被世人尊称为中华尊师第一台的“望鲁台”。

公元前484年,孔子的儿子伯鱼去世,燕伋第三次去山东奔丧,之后为了安慰和照顾丧子的老师,燕伋陪孔子住了四年。正当他要返回千阳时,不幸尊师孔子又去世了,于是燕伋和孔子的众同学为老师置办丧事,戴孝守灵三年。

等燕伋再次从山东回到千阳时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在家一年后就因病去世。

80619153856649.jpg

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燕伋位列72贤的第14位。燕伋至诚尊师,十八年教书育人、筑台望鲁从不停息。别人敬天敬地敬祖先,唯有燕伋忠心耿耿敬恩师。其尊师之举格调之高,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如今在山东曲阜孔庙依然供有燕伋牌位和石刻像,圣贤祠内还塑有燕伋像。

80619153856648.jpg

大家听完这个故事是不是深有感叹:

在陕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真是遍地有故事,哪怕是偏远的小县城、小村镇里,都遗留着大历史、大人物的真实故事,这些故事就是一部读不完的史书!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