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兵马俑坑一共有3座,一号坑最为宏大,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兵马俑数量也最多,预计有6000多件,可能是秦始皇的步兵团队。三号坑面积很小,但其地位却最高,疑似军事指挥机构。而二号坑,则是多兵种混编的。



1994年,考古专家对二号坑进行了正式发掘,其中在G18过洞首次发现了保存比较完好的8件彩绘陶俑。后来考古专家清理出土跪射俑多件,立姿军吏俑、立姿俑。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二号坑中出现了大量保存较好的彩绘俑,彩绘色彩完好程度远胜一号坑。这或许是因为二号坑被破坏的程度较小,且二号坑的兵马俑多为跪射俑,个头相对较低,与淤泥混为一体,所以彩绘更容易保存。



1999年考古工作者在二号俑坑发掘时,偶然发现了一件非常奇特的跪射武士俑,这件跪射俑头,除发须、瞳仁是黑色外,脸部涂有绿色彩绘,这是俑坑中首次发现的一件。这件绿面俑迥然异于其它已经出土的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脸部为何会是绿色?至今依然是谜。


80625105549176.jpg

2012年6月,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秦兵马俑一号坑第3次考古发掘成果。这次发现的陶俑有的是黑色眼睛、有的是灰褐色眼睛,还有一个是红色眼珠、黑色瞳仁。不只是陶俑,秦陵博物院的专家们发掘出的柲、弩、鼓等各种器物上的彩绘均有保留、秦俑服饰上的颜色也非常多。事实上,兵马俑世界是个彩色世界,目前发现的陶俑几乎都是“彩绘”,但是由于秦代彩绘工艺水平低,加之破坏,很多陶俑的颜色脱落,但是仔细观察陶俑的细微处还是能发现彩绘痕迹的。

▲▲▲▲▲▲▲▲▲▲▲▲▲▲▲▲▲▲▲▲▲▲▲▲▲▲▲▲▲▲▲▲▲▲▲▲▲▲▲▲▲▲▲▲▲▲▲▲▲▲▲▲▲▲▲▲▲▲▲▲▲▲▲        


考古工作进入新时期



秦始皇陵的考古发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4年到1998年,考古工作者进驻秦始皇陵考古现场,正式开展科学的考古工作,这期间的重要考古发现与研究,基本上奠定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初步格局与框架;第二阶段是1998年至2008年,1998年陕西省考古所与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联合组建了考古队,在秦始皇陵地区开展进一步的工作,这期间在发掘、调查两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收获,进一步拓展了秦始皇陵的内涵、拓宽了学术研究的思路;第三阶段是2009年至今,随着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成立,秦陵博物院加大了秦始皇陵考古工作的力度,成立了专门的考古队伍,开展了系统全面的考古工作,使秦始皇帝陵的考古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通过近8年的系统勘探与重点发掘,专家们进一步解决了陵墓的形制、内涵、结构等重大问题,对墓上建筑、墓道墓室与正藏、外藏、祔葬、祭祀、墙垣、门观、道路、陵邑等诸多遗存都有了新的发现,此外还对形制、空间、范围、规划、向位、象征、理念等重要问题有了突破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专家们系统思考秦始皇陵考古研究的体系、理论方法与重大核心问题。特别致力于在物质技术、社会礼仪、思想理念的体系结构下整体研究秦始皇陵遗存,特别着力于阐释秦始皇陵礼仪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并从物质技术、礼仪结构的研究上升到重点研究秦始皇陵所反映的思想理念。



80625105604188.jpg


当前秦陵博物院对秦始皇陵的研究与认识取得的巨大收获表明,秦始皇陵不仅仅是考古学储备,更是中国考古学研究可以利用的巨大宝库,据此中国考古学研究完全可以跻身世界考古之林。40余年的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一再表明,中华文明在当时的世界文明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秦始皇陵深层次的系统研究、对阐释认识秦代文明的这一关键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