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顿曾在临潼获得过
一张“画着三个圆圈”的独特签名。
二十年前,
那个不会写字的签名人叫“杨一撅”,
只因他曾一撅头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改变自身命运的同时,
也重新书写了西安的文化地标。
里根、伊丽莎白二世、潘基文、普京……
前前后后200余位国际政要到访,
使得兵马俑成了一张
堪比“西安”二字的国际招牌。
但超级资源也可能带诅咒,
比如兵马俑,
很大程度上会滋生地方旅游不思创新进取、
“靠祖宗吃饭”的副作用。
所以,
当看到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永久落户西安,
尤其前不久官方提出打造
“京沪陕中国入境旅游枢纽”等等,
诸多新潮玩法还是值得关注的。
陕西旅游不光学会了卡位、抢占概念高地,
还学会了“抱大腿”和组团取暖。
西方国家扩张史上,曾以欧洲为中心将世界展开,把遥远的东方称为“远东”(包括现在的东亚、南亚、东南亚等)。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人评价上海为"The Greatest City of the Far East",即远东第一大城市。
此后,虽然国际风云变化,但上海始终在国际上保持着较高知名度。2017年,上海年接待入境游客719万人次,继续稳居国内各大城市首位。
北京作为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西方媒体又习惯用“北京”来指代中国,出镜率自然很高。其旅游接待量与旅游收入均位居我国前列。
2017年,陕西旅游接待人数仅居全国第九,无论是国际影响力还是国际通航率,陕西显然与上述城市差得不止是一两个身位。要打造“京沪陕中国入境旅游枢纽”,两位“老大哥”凭什么带着陕西玩儿?
“一百年的历史看上海,一千年的历史看北京,五千年的历史看陕西”。一方面,这三地在历史文化特征上的侧重点就不相同,从周秦汉唐到元明清再到近代民国,联合起来可囊括大半个中国史。
另一方面,陕西处于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又是丝绸之路起点,与长三角之上海、渤海湾之北京可构成一个美妙的“三角形”,这个“扎在西北,面向中亚”的点,大大增强了整个线路的辐射能力。
正是“中国巨大的旅游市场与稀缺的入境旅游枢纽”这对矛盾,使得除了北京、上海两个分布南北的沿海枢纽外,还需要更多的枢纽来打开广袤的内陆。
陕西这个扎根于内陆、向西辐射枢纽的提出正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