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农家,提升民宿,让农民动起来

80822151104523.jpg

美丽公路连接一个个美丽乡村,形成处处是风景的大环境,乡村旅游接待服务成为柞水农民转型的主渠道。

从高速公路柞水营盘出口进入县境,这条路连接着牛背梁景区,2012年以来县里就鼓励扶持沿路的营镇社区、朱家湾村成为第一批整村推进的农家乐经营试点。2015年前后,县里又以花锦园、云林小屋为试点对农家乐进行提升改造,引进了97号驿站等风格鲜明的休闲客栈。2017年县里引进企业整体打造阳坡院子民宿群,建设了13座高端主题民宿。实现了从农家乐到客栈到民宿的三级跳。目前从高速公路营盘出口向柞水溶洞、牛背梁景区、秦楚古道景区等核心景区沿线已经形成多个民宿小镇集群,成为柞水旅游主要接待服务力量。这批高端民宿带动了全县乡村旅游向品质旅游提升,实现了由封闭的旅游内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转变。

在建设终南山寨项目时,县里把移民安置区建设成客栈区,安置移民123户,467人,其中贫困户14户,45人。指导移民户经营农家客栈,主要服务来终南山寨文旅小镇及终南山寨森林康养运动休闲乐园的游客,成为景区主要接待区

当前,全县有综合涉旅酒店、商务酒店90多家和农家乐430多家。全县以旅游业为主的三产服务业占县域经济总量的26%,旅游就业人数占全县就业人数的34%,就地解决就业人数近1.2万人。2017年,到柞水游客达733.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40亿元。


主导产业,特色小镇,“旅游+农业+扶贫”新模式 

80822151102517.jpg

特色小镇是柞水旅游新业态的最大亮点,各镇村立足当地的主导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使其产业旅游化,形成“旅游+”模式的各类特色小镇,每一个特色小镇就是一个特色产业园区,同时又是一个旅游产品。

位于西川村的木耳小镇就是把木耳产业园区按照景区来建设的一个特色小镇。政府在建设园区之初就结合山里优美的自然风光,按照特色旅游小镇的思路进行规划设计,把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设施都按照旅游化要求进行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形式,吸引多家企业投资4.5亿元建设木耳种植基地,占地面积1850亩,分为门户区、示范区、观光区、生产区、加工区5大片区。

建成后的木耳小镇以山水自然风光为大环境,木耳种植园为特色景观,各类景观小品、花卉树木为看点,同时以木耳博物馆彰显文化内涵,配套建设木屋式茶室、民宿,观光小火车等设施,使这里成为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度假园区。在这里,木耳与旅游完美融合,丝毫没有强拼硬凑的违和感。木耳种植规模大,有气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日常生活中罕见的灵芝、白木耳、金木耳等多种珍稀菌种以及木耳博物馆里系统的菌类知识展示让游客们大开眼界,研学旅游成为木耳小镇的特色旅游产品。

80822151102515.jpg

在木耳小镇旁,还有一个红豆杉小镇。小镇主要栽培珍稀植物树种红豆杉。小镇同样按照景区化建设,把红豆杉作为主景观,配以休闲旅游的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同时还生产系列红豆杉养生保健产品,成为旅游商品。

不论是木耳小镇还是红豆杉小镇,都因建设之初首先被赋予旅游化的特性,依托主导产业、专业化支撑、规模化生产、景区化建设,形成特色小镇。被贴上旅游标签的农业产品在规模、品质和经济效应上都释放出更强大的经济能量,为脱贫攻坚搭建起长远的产业平台。

随着木耳小镇、红豆杉小镇、康养小镇、民宿小镇等一个个特色小镇遍地开花,“旅游产品全域覆盖”“旅游业态全域融合”的全域旅游大环境顺势而成。

从柞水全域旅游创建成效来看,最鲜明的特点有三个:        

一是旅游产品实现了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的转变,产品全季全时化;

二是实现了农村公路向风景路的转变,全域风景;

三是特色小镇为主的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多业融合;四是农民成为旅游服务从业者主体,实现全民参与。 


写留言